-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例1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 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
2.3.2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例3 列举超声的应用实例。
例4 举例说明如何减弱生活环境中的噪声。 ;《2015北京中考物理说明》要求;; 初二学生由于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现象》这章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章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课时建议;主要探究实验;
;引入:播放各种动物或乐器的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问题
(1)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2)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3)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4)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请学生分别来回答上述问题:器材、操作、现象、结论。;发声体;科学方法: ;;学生活动 (举生活中的相关例子)
1、鱼儿能听见人的说话声。
2、你们能听到老师的说话,是以空气为介质传播的;我们现在听到教室外的声音,是以墙、门和空气为介质传播的。
3、吃饭时能清楚地听到牙齿咀嚼的声音,是由于声音通过牙齿、骨骼传到耳朵里的。
4、钓鱼时,如果岸边有人说话,会把鱼吓跑。
5、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6、渔民捕鱼时利用电子发生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真空铃实验
演示:教师演示真空铃的实验,逐渐抽出空气,再放进空气,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说出自??的看法,“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声”的结论。然后让学生讨论说明就这个观点能举出哪些例子。
猜想 实验设计和实施 分析得出结论 交流;
水波与声波;学生实验:一滴水滴进装有水的盆中
演示实验:轻轻碰长的弹簧的一端,可以看见弹簧中出现疏密相间的形状传播,即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演示实验: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前方,调大音
量,观察烛焰的摇晃。
运用了类比的方法,用水波类比声波。;;★创设情境: 运动会百米赛跑时,计时员为什么要看到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而不是听枪响声?;常温时一些物质的声速(m/s)
;;第二节 乐音;学生活动:三个小实验;1.音调:;演示实验:音叉+示波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音 色;Company Logo;第三节 噪声与环保; 用虚拟示波器演示乐音和噪音的波形;设计思考问题;1、心理效应:
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Company Logo;Company Logo;关注; 要减弱噪声,首先要对自己身边的噪声有一定的了解。我们从噪声源、噪声产生的原因及减弱的办法等方面去分析一下。;设想;行动;我收获;第四节 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超声波探伤;超声波、次声波、语音识别技术调查方案;安排实践活动,总结全章知识;研究、调查的参考题目;考试的性质
此次考试是一次阶段性的考试,主要是针对期中前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查。 ; 考试范围:
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
第二章 物质性质的初步认识
考试时间:90分钟(建议)
总分数:100分
难易比例:易70分,中20分,难10分
参考指标:优秀率30%,及格率90% ;题型结构 ;观察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
信息收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
信息交流能力;(1)通过阅读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请根据你刚刚得到的结论去解释某些现象。
(3)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请举例。
(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探究步骤或思维程序? ; 例:小明在浴池里洗澡,看到天花板上滴下水珠。他想:“水蒸气变成水有没有条件?是不是跟温度有关?”他先进行了猜想:水蒸气的液化是否跟遇到冷的物体有关?然后他就进行了一下实验,给试管里的水加热,用导管把产生的水蒸气喷到冷的玻璃片上,看到有水珠产生,而在把水蒸气喷到加热后的玻璃片上时,却没有发现水珠。
根据阅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2)上述结论在生产和生活中有什么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