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PAGE 11 —
昌宁县城至耈街(四季利河)二级公路改建工程设计工作总结
概况
任务来源及依据
(1)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昌宁县城至耈街(四季利河)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云发改交运[2009]1962号)。
(2)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昌宁县城至耈街(四季利河)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的批复》云发改基础[2009]2401号)。
(3)云南省保山市交通局与我院签订的《昌永公路昌宁县城至四季利河段二级公路勘察设计合同书》。
(4)内蒙古筑业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昌宁县城至耈街(四季利河)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编制的《昌宁县城至耈街(四季利河)二级公路改建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
(6)国家及交通部颁布的现行有效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7)当地政府对本项目沿线的城镇路网规划及对路线设计方案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2、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项目路线所经地形、地貌极为复杂,属澜沧江深切割高山地貌。以澜沧江为界东北部为云岭山脉东南延伸部分。西南部为怒山山脉东南延伸部分,路线盘旋于怒山及云岭山脉东南延伸部分的山脉之间并横跨澜沧江。除路线起点段经昌宁县城坝区外,澜沧江两岸山高水急、谷深壁陡,叠峰彩岭、葱茏毓秀,属典型的山岭重丘区。
路线所经区域位于云贵高原之西缘,气候温和潮湿,雨量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4.90C,最高极值31.2℃,最低-4.9℃。多年平均降雨量1289.6mm,最大极值1632.7mm,最小972.8mm。霜期一般在11月末至次年2月初,无霜期253天。
(2) 地质构造
路线所在区域地质上属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与经向构造体系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情况极为复杂,为澜沧江断裂带,属地震多发地带。地层出露比较齐全,从古生代寒武纪至新生代第四纪的地层均有分布。本段路线起点位于县镜中部,岩层为古生代二迭纪的陆相沉积,石碳纪、寒武纪和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岩层都有显露,岩性为红色砂岩、石灰岩、大理岩等。路线在耈街附近地层以中生代三迭纪和侏罗纪为主,为紫红色泥岩、砂岩;古生代、新生代晚三纪和第四纪岩层也有显露。岩性多为页岩(澜沧江两岸),另有泥狄岩、白云变质岩、板岩、玄武岩等。
3、主要技术指标运用情况
根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本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的批复意见(云发改基础[2009]2401号)和施设定测外业验收与业主交流沟通的情况,按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本项目采用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对原有的昌永公路进行改建设计。其技术标准如下表: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设计车速: 40km/h
路面类型: 沥青路面
路基宽度: 一般路段宽8.5m
城镇过境段宽12m和22m
桥梁设计荷载: 公路-Ⅱ级
最大纵坡: 一般路段7%,老路改建段8%
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60m
设计要点
1、路线设计
路线起点位于昌宁县城西郊云保公路(S321线)的K11O+738.80处,以昌宁县城为放射点沿昌宁境内东北方向延伸,途经达丙、漭水两镇,过澜沧江后经新厂、背阴山、耈街乡、打平村委会,过耈街河止于四季利河桥接上永平县际油路(XL37线)K57+507.35,止点里程为K82+434.59,全长82.287公里。
路线平面设计
本项目按山岭重丘二级公路标准进行设计,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了较高的设计指标。同时本着工程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的原则尽量利用县乡道路。
本项目共设平曲线503处,最大半径为8000m,最小半径为60m,平曲线占路线总长61.8%。回头曲线4个,回头曲线最小半径40.5m。最大直线长度1531.11m。设计中采用各种不同手法,灵活运用各种线形要素,以适应地形地物,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纵断面设计
新建路段主要受地形及构造物控制;利用县乡道路段主要受原有道路的控制。设计中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路基高度,以免加大过多的工程数量。
全线共设变坡点313个,平均每公里纵坡变更3.804次,最大纵坡7.902%,最短坡长120m。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700m,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700m。
2、路基路面及防护工程设计
(1)路基横断面布置
本项目路基宽度设计分一般路段和过境段。一般路段K8+000~K16+800、K17+700~K82+434.59路基宽8.5m;县乡集镇过境段K0+000~K1+400、K4+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