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勘探第二章 几何地震学
第二章 几何地震学
1、当炸药在岩层中爆炸后,应变形成三个区域:破坏圈、塑性带、弹性形变区
2、地震子波:由点源刚进入弹性区传播的地震波,研究表明弹性波在近距离内仍会发生较大变化,传播一段距离(几百米后)变的相对稳定,形成地震子波,并被认为在以后的传播中,地震子波的变化不大。
3、视波长λ*: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它表示波在一个视周期这传播的距离。
4、波前:把某一时刻tk,所有刚刚振动的质点构成的一个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前,它是地震波传播的最前沿的空间位置。在波前位置前面的所有质点的位移都为零,即波还未开始振动。
波尾:由刚停止振动的所有质点构成的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尾,在波尾以内的各质点都已停止了振动,恢复了平静,其质点位移也为零,即波已经传过去了。
5、波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称波阵面,简称波面。
波面特征:波前面是等时面,即波前面上各点时间相等。
按波面的形状对波分类,可分为球面、平面和柱面波等。
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同一个震源,在近距离的波为球面波,在远距离的地方可看成平面波。
6、扰动带:处于波前和波尾之间的范围内的质点正处于振动状态,其位移不为零,这一空间范围内称扰动带(振动带),也是地震波行进的区域。所以,扰动带是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
7、视速度:
地震波传播是沿波射线的方向进行---真速度
惠更斯原理:
表述: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反映了:波传播的空间位置、形态。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作图的方法,由已知t时刻波前的位置去求出t+Δt时刻的波前。
意义:可确定波传播的方向(射线方向)
12、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波传播时,任一点处质点的新扰动,相当于上一时刻波前面上全部新震源所产生的子波在该点处相互干涉叠加形成的合成波。
13、费马原理:
表述: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由费马原理可推出:
地震波总是沿射线传播,以保证波到达时所用旅行时间最少准则;
地震波沿垂直于等时面的路线传播所用旅行时间最少;
等时面与射线总是互相垂直;
14、反射系数R:在垂直入射时,反射波和入射波振幅之比,用R 表示。即R=A反/A入
物理意义:地震波垂直入射到分界面后,被反射回去的能量的多少(占入射能量的多少)
反射系数一般形式:
15、反射波的形成条件:上、下介质界面必须是一个波阻抗界面,即波阻抗差不为零。
反射波的特点:
反射波的强度取决于反射系数R的大小,R大→反射波强;
反射波极性的变化取决于R的正负,R0,反射波与入射波相位相同,正极性反射;R0,反射波与入射波相位相反,相差180度,负极性反射。
反射系数的取值范围(-1,+1)区间。
16、透射波的形成条件:在上,下介质波的传播速度不相等时,即,速度界面
特点:透射波的强度取决于透射系数T的大小;透射波的极性总是与入射波的极性一致。
透射系数定义:透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振幅之比,用T表示,即,T=A透/A入
物理含义:入射波的能量有多少转换为透射波能量。
计算公式:据理论证明,当波垂直入射时,透射系数可写为: T=1-R
透射系数取值范围:0≤T≤2 T总是为正
表示:沿着界面,波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视速度是相等的
17、负极性剖面:指检波器初至下跳,在处理不改变极性的情况下,波峰代表负反射系数(低阻抗界面的顶),波谷代表正反射系数(高阻抗界面的顶)。
18、斯奈尔定律:
透射角入射角=反射角,且在一个平面上,入射角、反射角、透射角都具有相同的射线参数p。
19、折射波的形成:两层介质,下伏层的速度大于上覆层的速度,即 V2V1;入射角是以临界角I 入射
20、地震波的干涉:当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震波相遇时,按照叠加原理,发生能量增强或减弱的现象。
21、波前扩散 :在均匀介质中,波为球面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保持不变,而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这就称为球面扩散(波前扩散)。其能量(振幅)衰减规律是振幅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吸收衰减 :实际介质并非是完全弹性介质,故波在实际地层中传播时,能量的衰减要比在弹性介质中快,这种衰减称为介质对波的吸收衰减。介质吸收的这部分能量主要用于克服质点的内摩擦,变成热能损耗掉了。
地震波的分类:
按波前形状:球面波、柱面波、平面波
质点振动(极化)方向:横波、纵波、线性极化波、椭圆极化波
按传播空间:面波、体波
按传播路径:直达波、反射波等
地震勘探中的波: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滑行波、转换波、有效波、干扰波、特殊波
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变电设备检修工职业认证隔离开关主刀闸工作原理GW23B-126型隔离开关说明书.pdf VIP
- QB1696-1993啤酒麦芽附录A比重与浸出物含量对照表.pdf VIP
- 《先兆流产》课件.ppt VIP
- (2025秋新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PPT课件.pptx
- 清洁设备操作及日常保养标准作业规程.doc VIP
- 2025年高中政治必修同步课时练 必修一 第一课 周练过关(一).pdf VIP
- 2025年中考备考: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书课后练习答案.docx VIP
- 班级卫生值日表模板.xlsx VIP
- 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专项方案.doc VIP
- 学习2025《初中生自我介绍》专题课件ppt.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