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主要内容;绪论;一、学科性质;二、研究内容;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自然观的发展: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
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4.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主要涉及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发展、异化、伦理、社会运行、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和内容。 ;5.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三、历史发展;2. 自然辩证法形成之前,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对自然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的理解。
早期关于自然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近代初期科学发展形成了以力学为模式解释宇宙、世界的机械自然观,虽然其本质是唯物论的,但具有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学的特征。;3.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考察和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规律,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及其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普遍发展的学说,创立了自然辩证法。;4.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自然辩证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
(2)改革开放以来,自然辩证法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2.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系
(1)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2)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自然观;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一)系统自然观;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结构:要素在系统内部恒定的分布和排列。
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时空结构。
功能:系统与外界环境作用产生影响和效力的能力。
静态功能;动态功能
系统功能性的表现:
同构同功;异构异功;同构多功。
系统特征: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控制论:(1948年美国科学家维纳创立)研究了系统控制过程的方式、信息流向等重要问题和自动控制等实用问题。
信息论:(194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等人创立)研究通信系统和其他系统内外的信息产生、演化、存储和传递及其作用。;(2)20世纪60-70年代新的系统科学:
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科学家普里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草牧场转让合同5篇.docx VIP
- (四级)保育师理论学习考试题库(浓缩300题).docx VIP
- 2025四级保育师资格考试题库及答案(浓缩400题).docx VIP
- 实施指南《GB_T10068-2020轴中心高为56mm及以上电机的机械振动振动的测量、评定及限值》实施指南.docx VIP
- 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课件.pptx VIP
- 1.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原始社会 课件-【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一(共29张PPT).pptx VIP
- 铝方通吊顶施工技术交底.pptx VIP
- DB23T1501-2013 水利堤(岸)坡防护工程格宾与雷诺护垫施工技术规范.pdf VIP
- 华为极简站点解决方案opm200.pdf VIP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下载.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