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9稿介绍.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1一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中间病理生理环节和临床综合征。在多种病因的作用下,过多的凝血活酶形成后活化凝血系统,使纤维蛋白弥漫性沉积于全身大小血管内(弥散微血栓形成),导致纤溶系统的激活(继发性纤溶)。大小血栓的形成造成重要脏器功能受损或衰竭;血管的损伤、血小板的消耗、凝血因子的减少以及FDP的形成造成低凝状态而引起出血。23二病因(1)-急性DIC1.产科意外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子痫2.血管内溶血溶血性输血反应、轻微溶血、大量输血3.菌血症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革兰氏阳性菌(粘多糖)4二病因(2)-急性DIC4.病毒血症巨细胞病毒(MCV)、肝炎、水痘5.恶性肿瘤胃肠道、胰腺、前列腺、乳腺、卵巢等部位6.白血病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及其它类型的白血病7.烧伤 5二病因(3)-急性DIC8.挤压伤及组织坏死9.肝病阻塞性黄疸,急性肝功能不全10.人工修复装置11.血管性疾病雷诺氏病、伴有脉管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高血压、肾小球肾炎 6二病因(4)-慢性DIC 1.产科意外(子痫、胎儿滞留综合征、盐水引产)2.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周围血管病)3.转移性恶性肿瘤7二病因(5)-慢性DIC4.血液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不明原因性髓样化生)5.肾脏病(肾小球肾炎、肾微血管病)6.胶原血管疾病8二病因(6)-慢性DIC7.结节病8.淀粉样变性6.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过敏性脉管炎9.慢性炎症疾病9.糖尿病10.高脂血症等。9 二、DIC的激活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1) 许多致病因素,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内毒素血症、各种类型的组织损伤(致组织凝血活酶或类似的促凝物质释放)、血小板损伤、红细胞破损等均可导致内皮损伤。10二、DIC的激活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2)当其中任何一种情况出现时,均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凝血系统,致使凝血酶和血浆素(纤溶酶)在全身的血循环中形成。当这两种酶在血循环中出现时,DIC随之发生。11二、DIC的激活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3)凝血酶在体内从纤维蛋白原上降解出纤维蛋白肽A和肽B,并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大部分纤维蛋白单体在循环中聚合为纤维蛋白凝块,导致微血管或大血管血栓形成。12二、DIC的激活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4)血浆素(纤溶酶)亦进入全身血流,血浆素在局部降解纤维蛋白,致使血中有X、Y、D、E等FDP的出现。血浆素本身可很快释出特异性多肽如Bβ15-42及相关肽等,可作为诊断DIC的分子标记。13二、DIC的激活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5)FDP的功能:1.FDP与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单体聚合,进一步损坏凝血功能并导致出血.2.FDP与血小板膜有高度亲合力并包裹于血小板表面,这常导致有显著临床意义的血小板功能缺陷。 14二、DIC的激活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6)血浆素是肽链溶解酶,除对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有相当高的亲和力外,还可分解多种凝血因子如Ⅴ、Ⅷ、Ⅸ、Ⅺ。15二、DIC的激活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7)血浆素分解交链的纤维蛋白时FDP中含有D-二聚体,常激活补C1和C3,伴随补体系统的激活,活化的C5、6、7、9可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溶解,而释放ADP及磷脂,因此提供了更多的促凝物质。 16二、DIC的激活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8)激肽系统的激活也是DIC及其相关综合征临床表现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FⅫa的产生使前激肽释放酶转化为激肽释放酶,此酶使HMWK转变为缓激肽,由此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低血压及休克17DIC的主要触发途径纤溶酶18DIC分期高凝血期:为DIC发病的早期,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大量凝血酶形成消耗性低凝血期:由于体内大量血栓形成,消耗了纤维蛋白原以及因子Ⅶ、Ⅷ、Ⅴ、Ⅹ、Ⅻ等,导致这些因子浓度不断下降继发性纤溶期:微血栓大量沉积在小血管,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通过t-PA的释放,以及Ⅻa与凝血酶和激肽释放酶的作用而激活纤溶系统。19 三、临床表现(1) 1.原发病的临床表现2.一般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低血压、酸中毒、蛋白尿及低氧血症;但具有高度可变性,缺乏特异性,对诊断帮助不大。20 三、临床表现(2) 3.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如出血点、紫癜、血泡、周围性紫绀、爆发性坏疽、伤口出血、静脉穿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等,往往提示DIC存在的可能性。21 三、临床表现(3) 4.微血管和血管血栓形成致器官、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器官功能紊乱。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的器官包括肺、肾、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文档评论(0)

过各自的生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