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修订精讲.ppt

  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的修订和教学思考 进课的思考 ;一、关于《当代》的修订:过程;依据;修订思路 二、教学体现十八大精神的重点:中国发展所处世界大势的基本判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三、各讲教学中的若干重点难点  注:本课件原为2013年8月31日下午上交大陈锡喜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政治课培训上的讲稿;一、关于《当代》的修订 为了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根据中央“工程办”的要求,理论局和社科司直接领导《当代》的修订。 在“马工程”咨询委指导下、有关部门专家帮助下,听取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博士生意见和建议基础上,编写组原成员陈锡喜、杨雪冬、肖巍、张雷声、赵甲明、胡海波、袁银传数易其稿。 中宣部组织人员审改定稿。;(一)修订过程(五个阶段): 1、教学建议编写(2013年1月): 修改四稿,为教材修订奠定了基本思路和部分内容基础。;2、修订方案制定(2013年2—3月): 启动会; 各讲修订初步意见(汇总)稿; 调研座谈会; 初步修订方案(讨论稿1)、(讨论稿2); 理论局和社科司召开的教材修订协调会; “修订方案(上报草稿)”; 3月28日:“修订方案(上报稿)” :含新的修订提纲和修订说明(修订思路和各讲修订理由)。;3、具体修订(4月): 根据“修订方案(上报稿)”开始修订; 研究生思政课教指委会议听取意见; 反馈“工程办”对修订方案意见; 4月22日:合成修订初稿(第1稿); 第一次统稿会(4月27日上海); 继续各讲修订完善; 完成修订初稿(第2稿),5月初上报。;4、修改完善(5—6月): 修订工作会议(5月14日中宣部):反馈修改意见; 各讲继续完善,形成修订初稿(第3稿); 修订工作会议(6月 6—9日中宣部),对第3稿提出修改意见; 形成“修订送审稿(第4稿)”; 统稿会(6月18—20日中宣部),逐段逐句修改; 6月21日“修订上报统稿(第5稿)”。 ;5、审改定稿(7月—): 由中宣部组织人员对“修订上报统稿”作最后审改定稿。 ;(二)主要依据: 1、教社科司[2013]19号函: 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体现教师学生意见建议,认真解决教材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进一步改进文风。;2、教师学生意见: 对原《当代》总体评价: 在中央“马工程”办公室指导下数易其稿而成,整体内容比较合理; 现刚使用一轮,不宜大改。;主要不足:层次性体现还不够: (1)内容表述的重复: 有些马克思主义常识内容与《原理》重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知识点与《概论》重复;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阐述与《原理》、《概论》重复,许多内容回到讲中国,与《中特研究》有重复,等等。 教学目的意义方法等写法与本科雷同。 ;(2)学术性、思想性不充分: 缺少比较研究: 经典马——中马——西马,社会思潮——政治思潮——文化思潮,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国道路——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其他现代化道路,关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等问题的其他理论和经验等; 某些对资本主义和社会思潮的批判比较简单化; 缺乏问题意识等。 ;(3)结构逻辑不清晰: 整体逻辑主线不清晰; 各讲框架不统一; 各讲内容有重复。 ;(三)修订思路:全面而适度 1、充分体现十八大精神: 从“树立世界眼光,确立创新意识,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的角度,充分体现十八大精神; 尽可能解决与本科生、硕士生教材的表述内容重复问题。必须保留的重复内容,尽量从中国同世界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以更好地体现“步步高”。;2、课程定位: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看世界 “当代”:主要是指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而要认识21世纪人类面临的问题,需要联系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的变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分析当代世界国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和社会问题、当代科学技术前沿问题和科技社会问题、当代重大社会思潮和理论热点问题等(中宣部教育部文件[2010]2号)。 由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因此认识当代世界问题,需要表明中国立场、关照中国发展,体现中国情怀。但不具体展开如何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3、逻辑框架: 专题课程:如何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当代世界格局、发展、社会、生态、思潮、科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八大问题的基本思路。 不同专业的教学,可形成不同逻辑框架和重点。;共同要求:以大纲的教学要求为基本遵循,在把大纲转化为教学体系时,应注重: (1)途径:“四个结合”: 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经典——当代); 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中国);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