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何由来?(以及引文资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寒食何由来?(以及引文资料)

PAGE  PAGE 11 寒食何由来? ——晋文公没有烧死介之推 诗人笔下的寒食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寒食节禁火就是渊源于古代的禁火习俗,倘若追溯禁火习俗,与古代原始火崇拜有关。经过一冬天的干燥,林木容易引起火灾,加之春季又多雨,更容易引起失火。古人对此缺乏科学认识,就提倡禁火冷食,后来被纳入统治阶级的礼仪中,又形成礼仪固定下来。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本文不欲详细讨论寒食节的来源,只就后人附会的寒食节“是因为纪念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一事进行考察。 历史的误读 到了汉代,由于“小说家言”,就附会了纪念春秋时期被晋文公烧死的功臣介之推的故事,基本上从那时起,我国的寒食节也就公然地以纪念介之推为名义而传承了下来。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历史误会。 现代文献与辞书的记载: 据《辞源》对“寒食节”的基本释义是: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辞海》: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曾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未得赏,因与其母隐居绵上(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文公使人召之不得,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天。后遂成绵山为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山被烧死。旧俗以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三天,相传即起因于纪念他被焚死。 辞书尚且如此,其余各类读物更有甚者的记载典型的如下: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其余书刊杂志多类此,不胜枚举,此处不再浪费时间。 本来是一个与节令有关的禁火日,怎么就加进了“政治性”的色彩呢? 始作俑者以及历代记载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约前77-前6年)的《新序》。以后第一个使用此说法的就是东汉桓谭(前?-公元56年)《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但综观所有记载,以西汉刘向为最早。 《新序》全文如下: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安其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业,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着,则不敢当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逝将去女,适彼乐郊。适彼乐郊,谁知永号。”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来,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 ——此公已经制造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冤假错案”:“叶公好龙”。对此事已有人论证过,此处不再赘述。仅就研究成果看,刘向“厚诬”古人矣,当然这不关刘向的文德问题——他写的是小说,本可向壁虚造。而且由于刘向的文笔优美,致使“叶公好龙”已经成为成语。而历史上真正的叶公绝非如他所描写的那样“好龙”。叶公之“恶”名远播,他的坏印象不是后人几篇研究文章就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