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井底车场 井筒距大巷较远,用于中小型井。 1-主井空车线;2-主井重车线;3-副井重车线; 4-副井空车线;5-材料车线;6-通过线 (2)立井尽头式车场 第四节 井底车场 二、井底车场形式的选择 1.运输系统和调车方式简单,管理方便。 2.车场通过能力较矿井实际生产能力富余30%以上。 3.减少巷道开掘工程量。 4.尽量减少巷道交岔点,以便减少施工的困难和提高行车速度,增大井底车场的通过能力。 5.整个车场巷道和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易于维护的岩层中。 第四节 井底车场 优点 缺点 环形车场 调车系统简单,有利于采用自动控制信号系统。车场通过能力大。 巷道交岔点和弯道多,施工复杂,工程量大。车辆运行安全性差 折返式车场 巷道交岔点和弯道少,线路简单,施工容易,行车较安全。 有折返运行,巷道断面大。 第五节 矿井开拓延深 正确选择矿井延深方案,使矿井生产与井筒延深施工密切配合,切实处理好新旧水平的接替,是矿井延深工作中应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五节 矿井开拓延伸 一、矿井延深的原则 1、充分利用老矿原有设备、设施,挖掘现有的生产潜力; 2、尽量减少对现有生产水平的影响,并有利于下水平的延伸,同时,力求生产系统简单,缩短新旧开采水平交替生产的时间; 3、临时性的辅助工程量小,减少投资,缩短工期,降低生产经营费用; 4、尽量采用先进技术,以适应煤矿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第五节 矿井开拓延伸 二、矿井延深方案 1、主、副井直接延深 可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设施,具有提升单一、管理方便、投资少、维护费用低等优点。 第五节 矿井开拓延伸 2、暗井延深 利用暗立井或暗斜井开拓深部水平。 特点:延深与生产互不干扰,原有井筒提升能力不降低,暗井的位置不受限制,可选在对开采下部煤层有利的位置上。 第五节 矿井开拓延伸 适用条件: (1)地质条件或技术经济等原因,原井筒不宜直接延深; (2)用平硐开拓的矿井,延深水平因地形限制没有开阶梯平硐的条件时,一般多采用暗斜井。 第五节 矿井开拓延伸 3、直接延深一个井筒,新打一个暗井 这种延深方式是直接延深原来的主井或副井,另一井筒采用暗井延深,介于直接延深和暗井延深方式之间。 第五节 矿井开拓延伸 4、新开一个井筒,延深一个井筒 从地面新开一个主井(或副井)筒通达延深水平,另外用暗井延深或直接延深副井(或主井)。 思考题: 1、井筒的位置及数目如何确定? 2、运输大巷的布置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3、什么叫井底车场?井底车场有哪几种形式? 4、井底车场内的主要硐室有哪些?各有什么用途? 矿井延伸方案有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采煤概论第二篇 井田开拓第五章 井田开拓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节 井筒位置和数目 井筒:矿井由地面进入井下的通道。 井筒的主要作用:联系井上和井下。 井筒位置: 一是指井口和井底沿井口走向和倾斜方向的位置; 二是井筒本身所通过的岩层层位。 影响井筒位置因素:地面因素、地下因素、技术经济因素。 第一节 井筒位置和数目 一、 地面因素 (1)能充分利用地形,使地面生产系统和工业场地布置合理,尽可能减少地面工业场地的土石方工程量; (2)地面工业场地应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良田,特别是不要占用高效良田; (3)井筒标高应高于当地历时最高洪水位,并具有良好的泄、排洪条件,免受洪水威胁; (4)井口所在地工程地质条件要好,要避免滑坡、崩坍、地表沉陷的影响; (5)距林区较近时,应给井口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免受森林火灾的影响; (6)要充分考虑各种人为因素。 第一节 井筒位置和数目 二、 地下因素 (1)井筒穿过的岩层应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尽可能避免穿越流沙层、强含水层和地址破坏剧烈带等不利于井筒掘进和维护的地带; (2)井筒落底位置应能保证各水平井底车场巷道和硐室处于坚硬、完整的岩层中,保持井底车场良好的维护条件; (3)井筒应避免老采空区及其垮落岩层的影响; (4)井筒应尽可能布置在薄煤带或不受采动影响的井田边界之外,以减少工业场地煤柱损失; (5)井筒位置应保证井筒延伸时,不受底板强含水层水患威胁; 第一节 井筒位置和数目 三、 技术经济因素 (1)井筒落底位置应尽可能使井下运输、提升等生产环节简单; (2)井筒落底位置应尽可能使开拓工程量小,升井快,出煤早; (3)井筒落底位置应尽可能降低煤炭运输费等运营费用,并使矿井生产易于管理; 井筒落底在以上原则下,应优先考虑有利于第一开采水平,并兼顾其他水平。 井筒落底一般在井田中央;当井田储量呈不均匀分布时,应在储量分布的中央。避免井筒偏于一侧,造成单翼开采不利局面。 斜井开拓时,斜井井筒沿煤层倾向的有利位置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层位和倾角。 第一节 井筒位置和数目 立井井筒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