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12年中考古诗词赏析6(有答案和解析)(彭长盛).docVIP

62012年中考古诗词赏析6(有答案和解析)(彭长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62012年中考古诗词赏析6(有答案和解析)(彭长盛)

6、2012年中考古诗词赏析6(有答案和解析)(彭长盛) 9.(2011·扬州市)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6分)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君问归期未有期, 寒雨连江夜入吴, 巴山夜雨秋涨池。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何当共剪西窗烛, 洛阳亲友如相问,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⑴“巴山夜雨秋涨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2分) 。 ⑵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 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 的志向。(4分) 9、(6分)(1)(2分)渲染气氛,融情于景。(各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 解析:诗人写景,其实是融情于景。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通过渲染环境达到表达感情的目的。先概括写的什么景,再理解为什么写此处之景。 (2)(4分)急切与妻子见面;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意思对即可。) 考点: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诗的主题的理解。 解析:《夜雨寄北》反映了诗人一种强烈的思念心情,言浅意深。《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点评:概括诗歌的主题,要熟悉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心境,再结合诗中的中心句。 23.(2011·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 两小题。 5分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23.(1)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2)“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出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5分) 考查点:本题(1)小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2)小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 解析:(1)从“欲去惜芳菲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晚春江晴寄友人 唐 韩琮全诗四句,有景有情,前三句重笔状景,景是明丽的,景中的情是轻松的。末一句收笔言情,情是惆怅的,情中的景则是迷惘的。诗中除晚日、远山都与乡情相关外,见春草而动乡情此诗从“晚日”、“远山”写到“春草”,导入“望乡”,情与景协调一致,显得很自然—24题。 书院二小松(4分)[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15.诗中“ ”“ ”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2分) 1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数粒、二尺。(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考点:本题考查诗句中词语的形象性 解析:本题主要要从一些数词和形容词入手进行分析。 点评:诗歌的语言要求形象、准确。体现形象准确的词语一般集中体现在一些形容词、动词、数词上。 16.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解析:从“静闻”、“长伴”以及前面对二小松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小松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评:诗歌的情感的把握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1.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入手分析,也即知人论世;2.从作品描写的关键词入手品味。 3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