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州传统文化

福州传统文化 -------------------------------------------------------------------------------- [ 发表时间:2006-7-2 0:38:00 来源:中国艺术吧 作者: ] 【十番】又名十番锣鼓。福州民间音乐。系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演奏乐器有狼串(与朝鲜鼓相似)、大小鼓、大小钹、笛、逗管、椰胡、三弦、云锣(十锦锣)等。清初已流行于福州一带。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元宵时,在市区南校场有十番竞技表演。1922、1932年茶亭十番曾两次赴香港,为英国女王加冕演出,并因此流传到港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十番演奏有一定的组合,每班20~30人,分坐奏、行奏和舞奏3种,演员着统一服饰。十番音乐的曲牌有100余种,分为曲牌、小调、哗牌(唢呐曲)及一些流行歌曲。突出的有《千秋岁》、《西江月》、《将军令》、《月中桂》、《五月吟》等。其演奏音量宏大,粗犷热烈,又不失幽雅抒情。 闽剧 【闽剧】地方戏曲剧种。因用福州方言演唱,又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等地。最初艺术形式是唱逗腔的儒林戏。清光绪年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互相吸收,形成福州地方戏。辛亥革命前后,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等艺术,出现了儒林、平讲、唠唠的汇合衍化,成为今天闽剧的基本模式。直到1924年,郑振铎出版《紫玉钗》、《土番间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角色有生、旦、净、末、丑;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逗腔、洋歌、江湖和小调四大调;演奏特色乐器有笛子、头管、唢呐、椰胡等。闽剧传统剧目丰富,题材广泛,共有剧本1500多部。20世纪50年代后,《钗头凤》、《荔枝换绛桃》、《炼印》、《渔船花烛》4剧参加全国和华东首届戏曲会演,获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魂断燕山》、《天鹅宴》、《丹青魂》3剧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天鹅宴》、《丹青魂》2剧兼得国家文华奖及多项单项奖。《拜石魂》的晃动绳幕,1992年获第三届文华舞美奖,并送往布拉格参加国际舞台美术展览。20世纪80年代后,福州闽剧院一团应邀赴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演出。 【福州伬唱】又名?艺。地方曲艺曲种。流行于福建福州方言区和闽东、闽南、闽北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明正德年间已有演出。演出形式有单档(包括自拉自唱)、双档或多档的表、说、唱。唱有腔珠塔民歌、逗腔、江湖、歌和小调。传统曲目丰富,有数百本之多。其中《拜塔》、《苏百万讨亲》、《珍》、《白扇记》等较为著名。40年代出现了?唱名家玉莲花、筱龙凤等。1949年后,创造了新的演唱形式--评话?。1958年黄连官的《思凡》、陈润春的《杨母大破水利关》分别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招姐做新妇》1983年获全国首届曲艺大奖赛创作鼓励奖和表演三等奖。还有评话?《莲花湖》(1989年)、《杨乃武与小白菜》(1990年)、《石狮奇案》(1990年)等数十本曲目录制成卡式录音带,畅销海内外。1985年?唱名家陈润春等先后赴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演出。  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地方曲艺曲种。流行于福州方言区和闽东、闽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清雍正年间(1723~1735)已有坊刻多种评话本,光绪年间(1875~1908)盛行。有说有唱,基本唱腔有序头、吟句、诉牌3种。以锣钹、竹箸、斑指、折扇、醒木为道具。演出方式简便灵活,有单口评话和对口评话,除书场外,还保留高台应聘形式。可谓锣钹声中刀光剑影,话说古今水泻云蒸。传统书目数以千计,不少书目采自里巷趣闻轶事,反映乡土人情风貌,独具地方特色。30年代后,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艺名科题仔),被誉为评话三杰。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上,陈春生、陈长枝分别演出了《刘刚闹院》和《老渔翁歼敌记》。在1983年全国曲艺会演大奖赛中,《千金买骨》、《南郭先生外传》、《考验》、《心愿》均获奖。1981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福建分会出版了《陈春生评话选集》,1983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了《福州评话选》。80年代后,福州评话队伍更加壮大,各县(市)区都组织曲艺团,评话名家吴乐天及新秀先后赴香港、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 畲族风俗 【畲族风俗】畲族是福州市的主要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情调,每一家族有一根雕刻龙头的祖杖,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妇女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头饰有妇女头、姑娘头之分,姑娘头把头发打成长辫,扎上长长一束红毛线,而后将长辫盘在头上;妇女头分新娘、少妇两种发型,新娘头把发辫用红线盘在头顶上,戴上凤冠,插以银钗,少妇头将额上头发在左耳边梳成辫子。畲族婚嫁礼仪颇具特色,嫁妆有三样:一为农具,有犁耙、

文档评论(0)

80219p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