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讲担当转作风抓落实心得体会
如何讲担当转作风抓落实心得体会
转作风,制定措施、付诸行动并不难,难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如何讲担当转作风抓落实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如何讲担当转作风抓落实心得体会1】
中央出台转作风的八项规定以来,自上而下涤荡人心,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肯定。然而,贯彻规定,落实任务,殊非易事。当前,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转作风不能只作表面文章。
不少干部群众反映,在转作风的强大舆论压力下,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高档饭店冷清了,内部餐厅、私人会所却热了;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迎来送往减少了,却变换各种办法陪吃陪喝;有的形式上“瘦身”,内容却未“健身”,官样文章一如既往……尽管绝大多数地方认真贯彻规定,严格自律,正气上升,但上述种种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不可小看。要认识到,这不仅会消解转作风的已有成效、影响转作风的最终实效,也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不良作风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转作风一阵风,也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易发的痼疾。上级一重视,马上就抓,领导不强调,立刻就放。嘴上雷声大,行动雨点小,风头过后,一切照旧。这本身就是一种坏作风。正因此,中央明确要求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转作风,以“常长”二字抓作风,一抓到底,绝不懈怠。
将转作风进行到底,就要认清当前形势任务:转作风不是为了“应付”,搞所谓变通是非常错误的;就要形成一套制度保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作风导向体现在政绩考核、干部选拔和行政问责的全过程;就要完善各项监督机制:畅通渠道让媒体和群众监督,为转作风注入压力,带来动力。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转作风,难的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检验的是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政治责任。只有在思想深处触动“密切血肉联系”这个根本、在党性修养上强化执政为民这个责任,才能将转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只有持之以恒真转实改,才能彻底摒弃观望风、杜绝一阵风,打消干部群众顾虑,让民心与党心贴得更近。
【如何讲担当转作风抓落实心得体会2】
在谈到转作风要持之以恒时,一位部门领导同志说,是规则就得有刚性,不容许搞变通,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的确,转作风如是,其他很多事亦如是。
改掉坏作风,是决心问题,也有个方法问题。因为坏作风之成,非“一日之寒”,倘若一下决心就能改掉,我们又何需下这么大的气力?那么,如何祛除作风的积弊与顽疾?建树风清气正的规则之后,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就坚持住,针对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即解决之,这么一桩一桩做下去,必清风起,歪风伏。这就是转作风的方法。倘若不得其法,遇到问题又搞突破、行特例、做变通,就必然落入“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的怪圈。
许多腐败分子,最初他们也都想清廉,最终却落至这般田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空有清廉的决心,而无守廉的方法。有一个落马者写道,“礼金漫天飞,你若不接受,人家说你假正经,不好为人,不好工作,并让大家都难堪。心想,社会风气如此,收点礼金也算不了什么,以恶小而为之,以从众而自慰。”现实的各种利益与诱惑,往往就是这样模糊掉廉腐的界线,消磨掉腐败的心理防线。倘若坚持原则不违,底线不碰,其违其碰必有自警,则每一次都将成为捍卫自己规则的契机,焉能不“千磨万击还坚劲”?如果从一开始无警觉、没守住,必致原则一松再松,底线一放再放,最后便“针大的眼进斗大的风”。
在不少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总能听到类似的回答:“我们自己吃的姜不使这种药,另外再种一沟”。他们一开始也未必就昧良心,何以到头来彻底走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反面,违背最起码的道德良知?究其因,还是最初的道德底线没守住,在利益的刺激下一次次退守,终而退到了违法犯罪的泥淖尚不自知。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们常以此自励,要敢于突破一些旧规则束缚。生活中确有不少人,因脑筋灵活、善变通规则而如鱼得水。更有许多人为人处事,一遇规则当道,首先想到的不是规约自己的行为,而是去拉关系、走后门,突破规则,达成目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缺乏遵守规则的文化基因、心理基础,“他律规则”总是想方设法去违反,“自律规则”轻而易举可退让。这正是“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的深层成因。
一个人没有规则意识,今天可以违反原则给你好处,明天就会无原则地给你带来恶果;一个社会没有规则意识,今天可以享受无端破坏旧规则释放的红利,明天就会承受因漠视新规则而付出的代价。规则不是不可以打破,但打破规则本身也需要规则。都不讲规则,都去打破规则,其结果必然出现“互害型社会”。那位改邪归正的“无良农民”的感慨值得我们反思:“卖假酒的能保证不吃毒肉吗?养鸡卖饲料的能保证不喝假酒吗?我能保证我不吃假药吗?你觉得你占了便宜,我觉得我占了便宜,最后大家同归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