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丙烯酸.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淀粉丙烯酸

一、实验背景 由于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和保水性,高吸水性树脂在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吸水性树脂按原料一般可分为淀粉类、纤维类和合成树脂类,淀粉类特别是淀粉接枝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由于易生物降解和吸水率大,近年来研究较多,淀粉接枝共聚物在日化、纺织、农业、印染、油田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淀粉接枝高吸水性树脂不仅吸水量大,而且是可生物降解的环保产品,在纺织上浆方面目前大量使用的聚乙烯醇(PVA)因为不能生物降解在国外已经停止使用。因此,淀粉-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有可能在日后完全取代PVA。另外,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用于印花具有得色量高,轮廓清晰,色泽丰满的优点,而且价格相对较便宜;用于油田则可以提高回收率,同时它的生物降解的特性也让它在石油化工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高倍率吸水树脂是7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吸水性和保水性, 吸水后可达自身重量的数百倍至上千倍,因而广泛应用于农业、园艺、建筑、涂料、石油化工及卫生材料等方面。目前, 国内已有不同规模的吸水树脂生产厂家, 但由于树脂的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研究的还不够细致, 因而推广应用还不够广泛。本实验以淀粉和丙烯酸为主要原料, 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 详细研究了除引发剂和交联剂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之外,其它因素如聚合反应温度、糊化时间、丙烯酸中和度、产物烘干温度、丙烯酸与淀粉不同混合比例等对接枝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 优化出了在实验室用淀粉和丙烯酸接枝共聚制备高倍率吸水树脂的工艺条件。 二、设计思路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淀粉接枝聚丙烯酸吸水树脂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了解吸水树脂的吸水机理; (3)学习并掌握吸水树脂的相关表征:接枝率、交联度、吸水率和保水率 等测定方法; (4)学习并掌握通过改变参数进行树脂性能优化; (5)了解树脂结构与吸水性能的关系。 四、实验原理 淀粉系高吸水性树脂是之淀粉与乙烯基单体在引发剂的作用下经辐射制得吸水性淀粉接枝共聚树脂。淀粉系吸水性树脂(SAR)的主链骨架是淀粉,在其主链上或接枝侧链上含有亲水性基团(-OH,-COOH,-CONH2等),经轻度交联形成一个具有主链、支链和低交联度的三维空间网络结构。淀粉系SAR除具有一般SAR的吸水容量大、吸水速度快、保水能力强等优点外还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材料。 淀粉接枝丙烯酸类吸水性树脂主要是淀粉接枝丙烯酸、甲基丙烯酸或其他烯烃羧酸。它的制备原理包括离子型接枝共聚和自由基型接枝共聚。淀粉与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一般采用自由基引发,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先在淀粉的大分子上产生初级自由基,然后引发接枝具有不饱和键的单体,使淀粉的大分子上产生初级自由基,然后引发接枝具有不饱和键的单体,使淀粉自由基与其发生亲核连锁反应。引发淀粉成为自由基的手段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物理法主要是用电子束或放射线性元素的射线照射淀粉成自由基,再与乙烯基单体反应;化学法是指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等引发淀粉成自由基,再与具有不饱和键的单体反应。 淀粉接枝聚丙烯酸的反应过程如下: 有时自由基会在单体上形成,得到不含淀粉的单体聚合,即均聚物。实验中,淀粉接枝共聚物为接枝聚合物和均聚物的混合物,越高的接枝率使得均聚物越少。 树脂的吸水性主要与其化学结构及聚集态中极性基团的分布状态有关。为防止吸水性树脂在吸水时发生溶解,往往在合成时加入交联剂,使分子链之间发生交联反应。树脂网络是吸水能力强大的结构因素,树脂网络的亲水集团是其吸水的动力因素。淀粉接枝丙烯酸类吸水性树脂的吸水能力可以看成是通过水中的高分子电解质的离子电荷相 斥而引起的伸展和由交联结构及氢键而引起的阻止扩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五、仪器与试剂 玉米淀粉(食用级);丙烯酸(A.R.);氢氧化钠(A.R.);浓盐酸(A.R.);过硫酸铵(A.R.);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A.R.);氮气(普氮);蒸馏水;模拟尿;5%NaCl溶液;淀粉KI试纸;AgNO3溶液。 四颈烧瓶、温度计、索氏提取器、回流冷凝管、机械电动搅拌器、表面皿、三颈烧瓶、烧杯、干燥箱、加热水浴锅、100目筛网 六、实验步骤 1、制备方法 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和导气管的四颈瓶中通入N2后,加入2g淀粉和60g水,加热至90℃,进行搅拌糊化,糊化60min后,降温至50℃(同步实验:用一个小烧杯称取30g丙烯酸,加入粗配的约7.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设定中和度(中和约71%mol的丙烯酸),冷却至室温后,加入引发剂过硫酸铵0.7607g和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0039g溶解,制备好的溶液呈淡红色)。在N2保护下将制备好的溶液,搅拌、在50-℃反应45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t4739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