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寄深情于方寸,托幽怀于毫端——艺盟网专访篆刻大家王玉书先生
王玉书,十七年杏林生涯,了却父辈心愿;三十年故宫潜修,炼成金石大家。书印高古,广受赞誉。著名学者朱家潜赞其印曰:“刀法清劲,势若消玉”。老舍夫人胡潔青感叹:“铁笔纵横,妙造自然。”书画界朋友对玉书所赠印章钟爱有加,终身使用。由此可见玉书先生笔墨功夫之深,治印水平之高。
一代大家的成功绝非偶然,背后一定有诸多故事,种种机缘。今天,艺盟网终于有幸与玉书先生相约,得以一探先生名家背后的真经。
王玉书题字
因妻结缘金禹民
玉书先生的发妻金文媛,是故宫博物院篆刻大家金禹民先生的令嫒,因这层翁婿关系,加上玉书聪颖好学,宅心仁厚,深得金老喜爱,晚年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对玉书的培养上了。
玉书先生取出他的《书法篆刻作品集》,指着书前爷俩的照片,深情地对我们说:“这是我和岳父、也是我与恩师金禹民先生的合影,是他老人家去世前一周留下的珍贵遗容,每见到这张照片,都让我感慨万千。是爱妻金文媛引我走上了艺术道路,是家岳培养我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每念及此,晨昏对影,都让我感铭肺腑啊。”
王玉书和岳父金禹民
如今恩师和发妻均已驾鹤西去,只有玉书先生留在这个世上,在令岳指引的书法、篆刻道路上奋然前行。
走上书法篆刻这条路,王玉书先生到现在都还在感叹缘分的奇妙。“当初结识拜见岳丈金禹民先生,并没想到自己会走上这条路。”那时,王玉书先生只是喜欢写字,却并未想过要终生以之,把书法、篆刻作为自己的专业,更没想过成名成家。日常所做的,只是日复一日地临帖、写字,把这作为一件业余爱好,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但是,身边守着这样一位金石大家,耳濡目染,渐渐地便受到了熏陶。金禹民先生,在现当代,无论书法还是篆刻,造诣都非常高。他的小篆,刚柔兼济,劲健有力,篆刻更是声名卓著。三十年代的艺坛,提起篆刻,有“南陈北金”的说法。“南陈”,指上海的陈巨来,“北金”,就是指的金禹民。可见其艺术造诣。
作为金老的爱婿和关门弟子,王玉书刻苦用功,得其真传。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自己得风格。谈及自己的书、印风格的形成,他说:“首先是受老师的影响,金先生写字、刻印,都是固守传统,很规矩的。他的师父是寿石工先生。寿石工先生原来在国民党教育部工作,跟鲁迅坐对桌,传统文化底蕴很深的。受这种师承关系的影响,我也承袭着老师的衣钵,走的是尊重传统的路,比较正规。”
的确如此,多年后,著名桥梁建筑学家茅以升先生给王玉书题词:“古法今意,克绍师传。”以此来形容王玉书的篆刻艺术。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其实,王玉书先生书法篆刻风格的形成,在承袭金老先生指引的基础上,也得益于他在故宫博物院长达30年的工作经历。在故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博物院里,王玉书先生不仅能够亲眼目睹历朝历代的书法真迹,有机会近距离临摹,朝夕晤对,细心揣摩,久而久之,得以变化气质,陶冶性灵。笔底、刀下才能异彩纷呈,佳作迭出。这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先天条件,让很多从事书法艺术的人羡慕不已。
王玉书和金禹民大师朝夕相处,感情早已超越师徒、岳婿之情,可谓亦友、亦子。金老晚年罹患中风,半身不遂,玉书悉心照顾九年,无微不至,所有事情都亲历亲为。老人行动不便,但为了弘扬书法篆刻艺术,经常需要参加一些节目录制,每到此时,都是玉书先生背着恩师前往。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成立,也是王玉书先生背着金老上台。看着女婿背着岳父缓缓步入台阶,很多人深为感慨这一对师徒、翁婿的拳拳深情!
王玉书作品
“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时,有故宫博物院写篆书的金禹民、写隶书的刘炳森和上海书画院的朱屺瞻、程十发、唐云、陈秋草等多人,都是一代大家。”玉书先生介绍,金老晚年虽然左手不能动了,但是右手还能写能刻。即便是疾病疼痛难忍,他也一直没有放弃篆刻艺术。这一点,对玉书先生也影响颇深。如今,玉书先生也已年近古稀,却还在坚持每日操刀、习书,清晨,5点钟就起床日课。这正是受到乃岳的影响,也印证了启功大师那句他那句名言:“学书法,无意成名,有意用功”。
对于把他引向书法、篆刻艺术道路的发妻,玉书先生一直心怀感激。当年,两人相敬如宾,携手半生,只是中年早逝,让玉书先生痛心不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玉书先生的艺术生涯里,金夫人功不可没,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玉书作品
?人生三宝针笔刀
如今,玉书先生从故宫博物院秩满退休,荣归故里,在老家京郊平谷建起了一个小院,名“韫玉轩”,小院门楣上的匾额,是刘炳森先生所题。说起家乡,玉书先生笑了,“在老家,大家只知道我会中医;到北京呢,只知道我会写字。现在当然都知道了。这两行都是国粹,我都喜欢。”因此,先生戏称自己有三宝:银针一根,刻刀一把,毛笔一支。
王玉书出生杏林之家,在识金禹民先生之前,王玉书先生一直是平谷的“小王大夫”。当年,小王大夫医术高超,主治的儿科和妇科,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在医术上,他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