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gue_防控技术_20140929_BaoCJ重点分析.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革热防控技术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鲍倡俊2014年9月29日 南京 主要内容 背景知识 目前形势 应对措施 登革热(DF)背景知识 第一部分 病原体 登革病毒 黄(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 为B组虫媒病毒,黄热病毒、乙脑病毒; 有被摸,核心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血清分型 分DEN-1, DEN-2 DEN-3 DEN-4四个血清型; 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理化特性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 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脂肪溶液、洗涤剂。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临床特征 潜伏期: 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感染谱: 无症状隐性感染 非重症感染 重症感染 临床分型 普通型 重症型—— 参考:《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 登革热临床分型 重症高危人群 二次感染患者;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 老人或婴幼儿; 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孕妇。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 急性发热期 极期 恢复期。 发热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 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 疼痛 发热时可伴头、眼球后、腰背部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双峰热 皮疹 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皮疹呈多样性(麻疹样皮彦、猩红热样疹)。 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多有痒感,不脱屑。 出血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其他 畏寒、明显乏力; 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做出登革热的诊断。 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实验室检测 标本: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 病原学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测 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 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 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登革热疑似病例检测选择 病原学检测 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mbAb-IFA)检测DV抗原 C6/36(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白纹伊蚊细胞分离DV 乳小白鼠分离DV RT-PCR技术检测DF病毒基因及基因分型 血清学检测 ELISA法检测DF IgM抗体 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DF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 (CF) 试验 用免疫荧光法 (FA/IFA) 检测双份血清IgG抗体 免疫斑点(dengue blot)试验检测 DV-IgG抗体 中和试验(NT) 登革热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测流程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 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 疑似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有流行病学史,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 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 或分离出登革病毒 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 隐性感染者 未发现病毒携带者; 患者在发病前6~1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的伊蚊受染。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隐性感染者多,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 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丛林型) 带毒的媒介伊蚊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12种伊蚊,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 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 外潜伏期和传染期 在32℃ 时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分布到蚊体全身:唾液腺、肌肉和细胞) 传染期至少30天,长者可达174天,甚至终身。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气温低于16摄氏度,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繁殖 储存宿主 有学者在捕获的伊蚊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可经卵将病毒传给下一代)。 白纹伊蚊 鉴定要点 中胸背部有一条

文档评论(0)

贪玩蓝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