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内第三章解答.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口腔内科学 第三章 龋 病 杨家瑞 概述 龋病的临床病理与分类 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录 龋病的发病因素及病因学说 概述 龋病的定义和特征 龋病的历史 龋病的流行病学 一、概述 1、龋病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龋病(dental caries or tooth decay)是一种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特征: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 。 初期 牙龋坏部位的硬组织发生脱矿,釉质呈白垩色 继续发展 病变部位出现色素沉着,局部呈黄褐色或棕褐色 牙体缺损,形成龋洞 一旦形成 无法通过其自愈而修复 容易复发无法终生 免疫 2、龋病的历史 2 3 4 6 龋病的历史 龋病流行病学资料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1 5 《史记》中有关用针刺和苦参汤含漱治疗龋齿疼痛的记载 唐朝和宋朝医书中记载有用银膏填补龋洞的方法 Miller提出化学细菌学说 G.V.Black提出的龋洞分类标准 Keyes提出的龋病三联因素概念 下颌第一磨牙 2 下颌第二磨牙 3 4 5 上颌第一磨牙 上颌第二磨牙 前磨牙 1 3、龋病的流行病学 恒牙列患龋频率 第三磨牙 8 上颌前牙 9 下颌前牙 7 3、龋病的流行病学 下颌第二乳磨牙 2 上颌第二乳磨牙 3 4 5 第一乳磨牙 上颌乳前牙 下颌乳前牙 1 3、龋病的流行病学 乳牙列患龋频率 二、龋病的发病因素及病因学说 (一)发病因素 1、牙菌斑 为细菌定居、生长、繁殖提供了稳定环境 。 为酸对牙面脱矿破坏提供了有利条件。 菌斑内单糖为细菌生长代谢提供了能量来源。 食物种类 糖类 蛋白质 脂类 维生素 无机盐 2、饮食因素 食物致龋作用与食物种类、食物性状和进食频率有关。 黏稠度 食物精细度 食物在口内溶解度 唾液量 少吃多餐或爱吃零食的人 活动状态的人 进食顺序 比定时有规律进食者易患龋病 先食糖类食品,再吃不含糖或纤维素食品,与单纯吃糖类食品比较,菌斑内pH下降少。 日间人处于活动状态 进食后食物残渣易被清除或吞咽 进食频率 3、宿主 牙 牙与龋病发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牙齿的结构、化学组成、牙齿排列、牙齿形态等方面。 唾液 唾液的质和量发生改变,唾液抗龋作用下降,龋齿发生率增加。 宿主 (二)病因学说 1、化学细菌学说(chemico- bacterial theory) 2、蛋白溶解学说(proteolysis theory) 3、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4、龋病病因四联因素理论 三、龋病的临床病理与分类 (一)临床病理 龋病产生的病变主要表现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即釉质和牙本质或牙骨质破坏,上述各种破坏到达一定程度时无法自愈,必须采用人工方法修复。 病变过程及特点 无法修复 深部渗透 逐渐发展 牙体硬组织 脱矿 牙髓感染坏死 外面正常 内部病损 病理变化 牙体硬组织脱矿 外来色素沉积 出现颜色、形体、质地损害 (二)分类 1、按龋病发展速度分类 :急性龋 、慢性龋 、静止龋 、继发龋 2、按解剖部位分类:窝沟龋 、平滑面龋 、根面龋 、隐匿性龋 3、按深度分类 :浅龋 、中龋 、深龋 四、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龋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基本诊断方法:问诊、视诊、探诊、拍X线牙片、牙髓活力测试、光透照检查 临床表现:浅龋一般是无主观症状,轻微不适;中龋有可见龋洞,对甜酸刺激反应比对冷热刺激反应更敏感;深龋有龋洞 ,对冷热酸甜较敏感。 (二)龋病的鉴别诊断 1、早期窝沟龋与深窝沟或窝沟着色 :在颜色改变、边界、探诊检查有着明显不同。 2、光滑面龋与釉质发育不全和氟牙症:在受累牙齿特点、釉质 、探诊方面各有特点。 3、深龋和慢性牙髓炎:在激发痛、自发痛、探诊差异明显。 4、深龋与可复性牙髓炎:在激发痛、自发痛、探诊、牙髓活力、叩诊 方面有较大差异。 谢 谢 观 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