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导游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袁家村导游词

袁家村导游词 篇一:袁家村导游词 nbsp; 由于该村村民多数姓袁,故得名袁家村。 nbsp; 袁家村位于胡家庙镇政府驻地东北部1.5公里处,211国道东边,全村274户,1170人,共有3个自然村,总耕地面积2239亩,果园面积1527亩。 nbsp; nbsp;20世纪70年代以前,那时的袁家村坐落在陕西礼泉县烟霞镇九山唐王陵南部,该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全村37户人家,不足200口人。400亩耕地都分布在弯曲不平的古河道上。“地无三尺平,沙石到处见”,是“跑水、跑土、跑肥”的贫瘠地。闹年馑时,村上不少人出外乞讨。村民们大都居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还有15户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窑里。 nbsp; “耕地无牛,点灯没油,吃粮靠救济,住房潮湿破旧,小伙子难讨媳妇,群众选不出好头,不仅村里多年没有积累,还欠了上万元的债务。”这是人们针对当时村里曾在10年间连换35任村干部,且7年间村民没分过一分钱时的感慨和对村里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居住条件极其恶劣,饥寒和贫困严重地困扰着村子显出无奈时的形象描述。在这样的生活中,村民们都有一种过上好日子和选出好带头人的渴望。 nbsp; 一、七十年代,艰苦创业复面貌 过去,我们袁家村是礼泉县出了名的穷村“烂杆村”。村上办公室是土地庙,饲养员喂牛点把火,六头牲口瘦的卧下要人抬。群众由于大部分是从河南、山东等地迁居而来,全村姓三派,人心涣散,80%村民穴居在“地坑窑”内,生活十分贫困。 nbsp; 1958年到1970年,12年间没有向国家贡献过一斤粮,群众也没有见到过一分钱,几年换了35任队长,其中一年就换了7任,全村37户人家除2户哑、残外,其余有劳力的户都有人轮换着担任过队长。村上除6头老牛外,还有一辆破木轮夫车,两架喷雾器,集体积累只有5700元,外债10600元,群众和集体都举步维艰。 nbsp; 1971年,在群众一致推选下,郭裕禄同志当选为袁家第36任队长。袁家村的起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郭裕禄上任后的第一仗是打响了积肥、整地、打井、办副业的创业四步曲。 nbsp; “种地没窍,全凭屎尿”。寒冬腊月,郭裕禄同志带领青年突击队的男女社员,踏着积雪,肩挑背扛,从海拔1180多米离村十几里远的九宗山捡拾羊粪,大干四个冬春,共捡回10多万斤干羊粪,解决了肥的问题,为改土造田,把原来的506块山坡地,人称“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通过“开肠破肚”。整修为64大块“三保”田(保土、保水、保肥)。同时人工打深机井五眼,修渠11条,随后又逐步将井灌发展成了喷灌水利化。经过这一系列的“农业调节”,昔日满目荒凉的袁家村初步呈现了树林成网,梯田成方,渠道纵横喷灌的如雨的田园风光。 nbsp; “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年的奋斗,换来了丰硕的回报,粮食亩产由70年的160斤,逐年提高到246斤、405斤、504斤......l650斤,棉花产量由过去每亩平均产几斤皮棉。到最高的亩产182斤皮棉,每年人均向国家贡献粮食1000多斤,始终在全县名列前茅,与此同时,群众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干瘪瘪的口袋也一天天鼓了起来。 nbsp; 二、八十年代,经济滚动再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通过学习党的基本路线精神,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守着土地打转,永远跳不出自然经济的圈子,只有细心研究大办村办企业,走工农商相结合的路子,才能尽快实现经济翻身。于是,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九宗山石灰石藏量极其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建材工业,建白灰窑、砖瓦窑、予制厂等,并以建材业为龙头,逐步建立起较为发达的村办工业体系。 nbsp; 通过自力更生,先土后洋,土洋结合,由小到大,边建设,边生产的建设方针,千方百计筹集资金,1983年投资70万元,建成了一座年产1万吨的水泥厂,当年投产,当年创利30万元,1986年持改扩建为5万吨,到1990年其产值一直稳定在了80万元左右,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56%,成为村上的支柱产业。新的尝试,使我们经济上不但大得其利,更重发的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1988年村“农工商公司”成立后,我们制定出“内引外联,借船出海,创办扩建,滚动发展”的方略,使村办工业呈现方兴未艾的好势头。1990年,先后投资460万元,建起了硅铁厂、印刷厂等一批小型企业,围绕村材业的崛起,引发出运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兴旺。成立起汽车运输队和建筑队,办起了商业服务部,使工、商、建、运、服得到全面发展。 nbsp; 村办企业的突起,不但使群众个人收入猛增,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同时也为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切实加强了农业的地位。粮食单产稳定在800公斤以上, 总产跨上了15万公斤的新台阶。村上又兴办了一个25亩的园林场,培育花卉苗木几十种,为发展林业和绿化、美化村庄服务。19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