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术语指导之一及答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鉴赏术语指导之一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术语指导之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五种,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一、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练习1: 游子吟孟郊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丹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 ,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细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直接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环境、气氛进行描绘。直接描写可以使读者直接感觉到人物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貌、个性习惯以及环境的状况、事件的气氛等。 侧面描写: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所要描写的人物、事件或通过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物。 练习2: 判断下面这几首诗的描写角度: 1.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答: 2.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答: 三、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堪冷落清秋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练习3 赏析下面这两首诗歌 1. 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 1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答: 13. 谢亭送别 唐 谢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答: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唐)李益 汴河怀古(唐)皮日 答: 三、1.直接议论之作,苏轼采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式来讲究含蓄委婉。《洗儿》一诗,似乎是说“洗儿”之事,实际上,诗人是在发政治牢骚,是对黑暗现实的激烈批判和揭露。全诗似乎仅仅是对刚出生的儿子发了几句议论,然而,它却是诗人一生经验的总结。 这首诗揭示了哲理:主体必须与客体统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12.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13.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14.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意思对即可。) 高一中道班语文学案 制作人:赵冀平 审核人:李志鹏 使用时间:高一下 5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