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详解.docx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详解.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详解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015·江苏,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    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    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徘徊”用其比喻义,在这里符合语境。“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积聚”,积累,多指财物等。这里是修饰智慧的,应用“积淀”。“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起衣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语境是指勤奋读书,和处理政务无关。用“废寝忘食”符合语境。 2.(2015·江苏,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推行4到5岁幼童将……”应改为“将推行4到5岁幼童……”;B项,不合逻辑,应该是先“理解”再“接受”;D项,表意不明,“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中的“近30个”是指“国家”还是指“领导人”,不明确。 3.(2015·江苏,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修辞手法的理解。比拟是将人比作物,或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A项,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东风人格化,仿佛会手持刀尺裁叶花;C项,芍药含泪、蔷薇卧枝都是拟人的手法;D项,写南风既会开门又会翻书,也是拟人的手法。B项,则是直接写人的活动。 4.(2015·江苏,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连贯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题干,横线处所填内容应是说明清明节“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的原因,联系⑥句句首“由于”一词,可知⑥句应在句首引出下文,③句中“它”是指“生殖力”,这种“生殖力”是生命力的象征,④句中“这种生命力”承接③句,①句紧承④句,写折柳的目的,②⑤是收尾,指出于是人们踏青时不忘折柳。得出答案为⑥③④①②⑤。 5.(2015·江苏,5)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 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 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D项,“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有误,此徽标的核心是保护文化遗产,重在保护,理解为“飞速发展”属牵强附会,太阳表现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2015·江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 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