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几句话总结辛弃疾
几句话总结辛弃疾
——《京口北固亭怀古》解读
郭培旺 150字
2014.12.8
我想,可以用两句话来解读这首词,一“让读宋词摆脱查单词一般的烦恼”,二“总有一天,我们会试图总结人生”。
本单元集中学习两大流派、四大词人的代表作,就辛弃疾尤其是他的这首词而言,除了
篇幅长之外,对高一学生而言,还有一个巨大的理解障碍,就是有着“查单词”一般的烦恼——纷至沓来的典故,甚至一个典故中套着另一个典故,就像一篇英语课文里接连不断的陌生单词一样,打击着学生的阅读兴趣,似乎也影响了作品的美感和质地。这还是那个“稻花香里说丰年”、“醉里挑灯看剑”的爽朗的辛弃疾吗?如何带领学生穿越地雷般密布的典故丛林,是一大挑战。解决了这个问题,词人的情感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面对辛弃疾,打开典故的密码
题目曰“京口北固亭怀古”,言“京口”而非“镇江”,用古称而弃今名。这就像“豫章
故郡,洪都新府”,在大唐,说大汉,这是一种神往般的溯源,回望遥远而风光的过去。
典故有线索。
那么脚下镇江、往日京口的源头又在哪里呢?在东吴,在孙权,在赤壁之战的208年。
那时候,京口被视为抗衡曹操的治所、都城。这就是一、二句的内容。
孙权是东吴一代雄主,风流倜傥,令人景仰;那么接下来的三四句写到的“刘裕”却实
在算不上什么雄主,其知名度跟孙权绝对不在一个档次上,他在位仅三年,南朝宋的历史沿革也不过59年。那么,为什么把几乎同样多的笔墨,豪爽地送给这个刘裕呢,原因有二。 刘裕与京口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生长在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刘裕灭南燕、后秦,又废晋帝,开创了南朝时代,势如破竹,豪情冲天似孙权。
孙权和刘裕,相隔200年的两个君王,占据了上阕的四句话。人在镇江,身为知府,在
自己的辖地,在高高的北固山上,怀想着和此地有关的风云人物,若有所思,把栏杆拍遍。
再看下阕。
第一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里讲的是上阕刘裕之子刘义隆:前
者是开国武皇帝,这里是治国的文皇帝。从刘裕到刘义隆,还是在京口,没有跑题,且衔接得还很紧密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却想要像大汉霍去病那样取得战绩,结
果只落得个北顾敌军无功而返。
第二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当年宋孝宗出兵北伐的时候,我恰好自
北而来,我亲眼见过战火焚烧的扬州路,我们的城市和百姓惨遭屠杀。四十多年来,我们还是没有重整旗鼓!怎能不仰天长叹。
第一句是写南朝宋的事情,第二句是当下的南宋。此宋非彼宋,但是此宋像彼宋。
第三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重回南朝宋,重回第一句。刘义隆战
败,被对手北魏皇帝拓跋焘追击之长江北岸瓜步山,修建行宫,后成了祠堂,用拓跋焘的小名佛狸命名。
瓜步山、瓜洲故渡都在北岸,镇江、京口在南岸,所以有一句诗叫“京口瓜洲一水间”,
浅浅的一湾长江,望得见对岸风景,却会不到对岸故乡。
第四句的廉颇之典,开拓了作品和心境的新局面,英雄自况,荒凉无边。
由此可见,这首《永遇乐》的典故选取和出场都是有顺序、有线索的,井井有条而非乱
七八糟。
称谓有变化
同为用典,称谓有别,含义颇丰。仲谋—寄奴—元嘉—佛狸—廉颇。
1、仲谋为字,当时无限景仰。
2、刘裕小名,一是亲切,二是扣合百姓传闻的语境,三是寓意,可否解为“寄身江南,
身如奴仆”,词人本身、南宋王朝,都是如此。开国皇帝名寄奴,有反差与反讽的意味。
3、元嘉年号,当是永远的耻辱柱,是国耻日,是甲午,是辛丑,是心脏的伤疤。
4、佛狸小名,这是敌方皇帝,满是蔑视,佛面兽心,辛辣无比。
5、廉颇全名,厚重悲凉,一种“一饭肉十斤”的逞能,一种英雄不得志的落寞。
句序有匠心。
句序调整,词序重置,或为声韵,或为意义的强调。如“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首句,上阕“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当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词人辛弃疾急不可耐、
不由分说地先把“英雄”二字提了出来,堪称虎虎生风的妙笔,对英雄的渴慕溢于言表。
下阕“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当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如此调整,突出了“四十三年”之漫长,“烽火燃烧”之惨烈,一切历历在目。
基调有反差。
1、孙权之典。
首句劈头就是“千古”,历史如大河,奔腾并蜿蜒。说“千古”而非“千里”,一则眼前江山无千里,半截版图尽属胡;二则作品表达的是面对浩荡历史的兴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