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专题课件解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规律七: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定语后置句 1、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②屠惧,投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练习3: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2、①竖子不足与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会。 1、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②屠惧,投(之)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练习3: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2、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句式特点三: 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2、省略介词宾语。 练习4: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练习4: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句式特点四: 省略介词(主要“于”“以”两词)。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之)议也。 5、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6、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将)。” ?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练习1: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宾语都前置。 3、都是“否定词+宾语+动词”这种形式。 规律一: 否定词: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不、未、莫、无等 练习2: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客何为者? 操何 在安 为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疑问代词是“何”“安”“何”,它们分别作 “操”“在”“为”的宾语,宾语都前置。 3、都是“疑问代词+动词(或介词)”这种形式。 规律二: 疑问代词: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何、安、谁、孰、胡、焉等。 1、何以战? 练习3: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规律三: 3、项王项伯东向坐 以何 与谁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向东 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规律四: 练习4: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4、唯利是图 不知句读、不解惑 有何厌 唯从命 唯图利 用“之” 或“唯……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规律五: “相”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