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4.4氨 硝酸 硫酸 课件12(人教版必修1).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4氨 硝酸 硫酸 课件12(人教版必修1)

3.强氧化性 A.与金属单质反应 a)加热时,绝大多数金属(At、Pt除外) 能被浓硫酸氧化。 △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浓硫酸表现强氧化性、酸性 b)在常温下,使铝、铁等金属钝化。钝化是因为形成了致密、坚固的氧化物薄膜。 应用:常温下,用Fe、Al制容器来盛装浓硫酸。 Cu +2H2SO4 (浓)== CuSO4 +SO2↑+2H2O 氧化剂 还原剂 △ 0 +6 +2 +4 C + 2H2SO4(浓)==CO2↑+ 2SO2↑+2H2O 失4e- 得4e- 还原剂 氧化剂 得2e- 失2e- B.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2H2SO4(浓)+C = 2H2O+2SO2↑+CO2↑ △ 四. 硫酸和硝酸的用途-见书p102 硫酸的用途 1. 物理性质 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能以任意比溶解于水。 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9%,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 思考:蘸有浓硝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而不接触有何现象?如果换成浓硫酸又会怎样? 2. 化学性质 (1)酸的大多数通性 (2)不稳定性 4HNO3 2H2O + 4NO2↑+ O2 ↑ 光照/加热 思考:常用的浓硝酸为什么会呈黄色? 浓硝酸易分解生成NO2溶于硝酸 (3)氧化性 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 分析上述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①与金属反应(除金、铂外) 浓硝酸与铜反应 稀硝酸与铜反应 铁和铝在常温下遇浓硝酸也发生钝化现象, 故浓硝酸的贮存和运输可用铁、铝制容器。 若加热,则铁和铝都会跟浓硝酸反应。 若将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 : 3混合所得混合物叫王水,可溶解不活泼金属金、铂等。 ② 与非金属反应 C + 4HNO3(浓)= CO2↑+ 4NO2↑+ 2H2O 分析上述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3. 用途 * * * * LOGO LOGO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LOGO 学习目标 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 质及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2.掌握氨的实验室制备; 3.了解氨的用途。 LOGO 哈伯经过不断探索和不懈努力,从常温常压到高温高压,从火花下反应到使用不同催化剂。最后,在200个大气压和温度在500-600℃时,氢、氮反应得 到6%以上的氨。1909年7月,哈伯成功地建立了每小时能产生80克氨的实验装置。哈伯为合成氨工业奠定了基础。1918年,哈伯因研制合成氨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德国化学家(1868-1934) LOGO 卡尔·博施(Carl Bosch) 德国化学家(1874-1940) 对改革合成氨工业体系做出重大贡献而获得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 博施的重大成就是使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法实现工业化。他组织力量找到了合适的合成氨催化剂,完善了高压反应器的结构设计,并解决了氮、氢原料气的工业生产方法等问题,并命名这种合成氨法为哈伯-博施法。 LOGO 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Ertl),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并以此为开端推动了表面化学动力学的发展。这是合成氨研究领域诞生的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 一、氨 N2+3H2 2NH3 催化剂 高温、高压 工业合成氨: 氮的固定: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 LOGO 色、态、味: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小(17:29) 溶解性: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700) 熔、沸点:易液化 (熔点-77.7℃,沸点-33.35℃) 1、物理性质 LOGO [探究实验]实验4-8—喷泉实验 图为喷泉实验装置,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的酚酞溶液)。 思考并讨论引发喷泉实验的操作: 挤压胶头滴管,使滴管中的水进入圆底烧瓶,轻轻振荡烧瓶,后打开止水夹。 LOGO 实验4-8—喷泉实验 实验现象: , 。 思考:1.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2.烧瓶内液体为什么呈红色?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