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概真题(99-15)详解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四选三)1生态平衡及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保持生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它的功能上。如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固碳制氧、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清洁大气、进行物质交换等功效。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森林,那么地球的景观将是不堪设想的。
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有关。一般是在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比较容易保持稳定;相反,成分单纯、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通常就比较脆弱。因此,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更易保持稳定,草原生态系统比苔原生态系统更具有稳定性。我们经常说的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这就是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就不会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2威尔逊旋回及与在现代的实例
从统一的大陆板块发展成为大陆裂谷系盆地,一般与岩石圈板块的相背分离运动及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即具有与洋中脊类似的动力学环境,因此大陆裂谷可视为洋脊发育的胚胎期。陆裂谷系是大陆内部出现的一些大规模的线性、拉张断陷型盆地,地貌上常表现为一系列大型深陷的湖泊,如东非裂谷、贝加尔裂谷等。
如果大陆裂谷沿分离的方向继续发展,则沉积盆地进一步变大、变深,中间部位出现新生洋壳,成为狭窄的原始海洋,如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亚丁湾—红海即属于这种情况。
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即海底扩张),便可形成宽大的海洋,如大西洋就是这种情况,这种时期的大洋常具有宽广的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基,是地表沉积最发育的场所,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这种大洋边缘尚未出现海沟,大陆与大洋一侧同属一个板块,称为被动大陆边缘。
随着海底扩张的不断进行,被动大陆边缘处的洋壳发生断裂,并向大陆之下俯冲,形成海沟,这种具有海沟的俯冲边缘称为主动大陆边缘,现今的太平洋就是这种情况。这时期的大洋开始衰退、萎缩,由于俯冲作用,在大陆边缘可形成高大的山系,成为重要的剥蚀物源地区。
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大洋最后消亡,大陆与大陆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成为陆上剥蚀的主要场所。如果有些地区碰撞尚未进行彻底,还可保留某些残留海盆,如现今的地中海即是。3岩溶作用的条件与常见的岩溶地形的成因
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 透水性强的岩石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岩石的透水性最主要取决于岩石的结构、构造、破碎程度和空隙的连通性。由粗颗粒或大小不均匀的碎屑组成的岩石透水性能强,利于地下水流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时其透水性好,反之则差。
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CO2的含量和适宜的气候条件。CO2的含量越高,其溶蚀能力越强。气候条件对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影响很大,潮湿气候区比干旱气候区岩溶作用更发育。
常见的岩溶地形:
①地下水的垂直运动与岩溶地形 有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等。
②地下水的水平运动与岩溶地形 溶洞
4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特征异同
大洋地壳厚度较薄,一般为5~10km(不计海水厚度),在一些洋隆或海山地区可达10km以上。一般而言,厚度在洋中脊地区较薄,远离洋中脊地区厚度有增厚趋势。大洋地壳的结构比较一致,从上到下一般可分为3层:
层1? 或称沉积层。为未固结或弱固结的大洋沉积物,厚度具有变化,一般在洋中脊的轴部地区缺失该层,由洋中脊向两侧到海沟或大陆坡坡脚处厚度逐渐增大,该层一般厚几百米,物质的平均密度为2.3g/cm3,地震波P波速度约为2.2km/s。
层2? 或称玄武岩层。主要为玄武岩组成,有时夹有少量沉积岩。玄武岩常具有枕状构造,它是由于熔岩在厚厚的海水层之下溢散时,因压力较大,使其无法起泡并快速冷却收缩而形成的一种椭球状外形。该层的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0.5~2.5km之间,物质的密度为2.55~2.65g/cm3,地震波P波速度一般为5.2km/s。
层3? 或称大洋层。该层的物质可能主要为变质的玄武岩、辉长岩及蛇纹岩。该层的厚度从大洋中脊向两侧有规律地增加,一般厚度3~5km,物质的密度为2.68~3g/cm3,地震波P波速度为(6.7±0.25)km/s。
大洋层以下进入上地幔,一般认为主要由橄榄岩组成,密度为3.3g/cm3,地震波P波速度约为8.1km/s。
总体来看,洋壳的厚度变化较小,物质成分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陆壳大,约为2.8~2.9g/cm3。洋壳内部的岩石变形程度较弱,具有较统一的刚性性质。而且,洋壳形成的年代较新,一般形成于距今2亿年以来。
(2)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的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33km,在某些高山地区可厚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地图(复习)详解.ppt
- 地壳演化简史详解.ppt
- 地大博物馆放样详解.doc
- 地大岩石学综合复习题详解.doc
- 地层学联考试题预测详解.doc
- 地方性克汀病发病机制每日一练(2014.2.11)详解.doc
- 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详解.ppt
- 地源热泵地埋管系统勘察范本(桂林光电通信产业园)详解.doc
- 地毯样式与地域文化详解.doc
- 地球化学大补贴详解.docx
-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落实“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docx
- 电气设备-人形机器人深度研究系列九:人形机器人轻量化:产业化前夕的进修课,应用为重.docx
- 墨西哥劳动法和雇佣条例解读.docx
- 端侧AI行业深度:驱动因素、商业模式、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pdf
- 钦州市卫生学校招聘专任教师考试真题2024 .pdf
- 2025年湖北省中考英语真题(解析版) .docx
- 旋耕刀表面涂层改性对其功耗影响的实验研究及优化设计 .pdf
- 实用作文素材积累04(《人民日报》闪光金句+精彩作文构思)-备战2026年高考语文作文实用素材积累与运用(全国通用) .pdf
- DevOps在监控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pdf
- 初探“翻转课堂”在传统课程中的教学效率应用研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