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和传承.docVIP

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和传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和传承.doc

文山州广南县句町文化的概括与传承 文章主要以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广南县的句町文化做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句町文化在文山州广南县存在的历史较为久远,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出土的龙虎搭配图案金腰扣、铜镦铁矛等文物和相关遗迹的研究,认为该封土堆墓应为句町贵族,甚至为王族的墓葬,该墓群被列为云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国之不存,但句町古国的铜鼓乐舞和摩教、鸡卜一直都在广南的各个地方都有所沿承,并发展成了地域的特色之一。而“句町”本为壮语,意为“九族联盟”,笔者了解句町文化可以更好的了解广南县个民族的构成、发展甚至云南省东南部的历史情况。 关键词:句町古国、铜鼓乐舞、摩教鸡卜、句町余韵 一、文山州广南县地域概括: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地处东经104°31′至105°39′,北纬23°29′至24°28′之间。年平均气温17.1。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8.1,≥10积温4651.7~6823,河谷最低海拔积温7337。广南县总面积7983平方千米。总人口7万人(2年)。根据记载:广南为古句(读钩)町王国故地。句町王毋波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率部归属汉朝,汉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1年)又率部参加平定了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的反叛势力,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句町王”自此之后,句町王国一直延续到梁朝,历时达583年。 (二)句町神韵——铜鼓乐舞、摩教和鸡卜 1、铜鼓乐舞。 铜鼓是我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重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铜鼓最早用作炊具,古代南方民族亦做为礼器,是的象征。其声洪远,故又是传递信息的工具。铜鼓被视为吉祥之物,平时妥善保存,遇隆重节日或婚丧礼仪才击鼓而舞。 铜鼓舞在广南县境内主要分布情况是:壮族铜鼓舞主要流传于者兔乡、底圩乡、者太乡、珠琳镇、旧莫乡、那洒镇的部分村寨;彝族铜鼓舞流传于八宝镇、黑支果乡、杨柳井乡的部份村寨。壮族本民族的宗教摩教(壮族巫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点,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布洛陀经诗》是摩教的经文,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这部经诗贯穿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布洛陀经诗》可以说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因其唱词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时喃唱的,故又可以说是壮族宗教文学。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鸡卜亦称“鸡骨卜”,是古越人的占卜法。《史记·孝武帝本纪》载:越巫“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据唐张守节注:鸡卜法用鸡一狗一,生祝愿,祝愿毕即杀鸡狗,煮熟又祭,独取两眼骨察看其上孔裂,似人形即吉,否则即凶。   民间流行许多用鸡占卜的方式,因民族和地域的不同而各异。族的鸡卜将鸡宰杀后煮熟,取鸡两眼骨,上有孔裂,似人形则吉,不似则凶。另有用鸡头卜天气阴晴和祸福,顶骨明爽为晴,阴暗无光为阴雨兆;顶骨多黑斑为病丧之兆,有红斑点为凶死流血之兆。杀鸡后从鸡身上抽取两根股骨分左右插在一根丫形小树枝上,然后往股骨穴中插入小签,以小竹签的指向来定吉凶。壮族传统三月花街节是壮族群众一年一度隆重、盛大的节日,是壮家“毕侬滇”串亲节和传统“情人节”,是规模宏大的壮乡“春歌”节,也是壮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进一步展示壮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方位展示生态壮乡的特色魅力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包五色糯米: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绣球传情:绣球活动早在南宋文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就有描述:“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 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飞纶即为今天的绣球。歌圩的绣球连起了男女爱情,成为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一种习俗。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 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