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13.320.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13.320

ICS13.320 B50/59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 21/ XXXXX—XXXX 海洋贝毒预警监测技术规程 Marine shellfish poison 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technical regulation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本稿完成日期:2013.12.22) XXXX - XX - XX发布 XXXX - XX - XX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 本标准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伦、王年斌、宋广军、吴金浩、宋永刚、刘桂英、徐晓红、田金、杨爽。 本标准首次发布。 海洋贝毒预警监测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贝毒预警监测的内容、技术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管辖海域海水经济贝类贝毒的预警监测。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09.212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GB/T 5009.213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GB/T 23215 贝类中多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HY/T 069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SC/T 3023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生物法 SC/T 3024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生物法 SN/T 1735 进出口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1773 进出口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SN/T 1996 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DB33/T 743 水产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DB32/T1710 海水贝类毒素采样检验技术规范 术语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程。贝类毒素 shellfish toxins 由有毒赤潮生物产生的天然有机化合物。有毒藻类 toxic algae 自身能分泌毒素或者在其代谢过程中能释放毒素的海洋微藻。麻痹性贝毒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有毒藻类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人们误食含有此类毒素的贝类会产生麻痹性中毒的现象,其毒理与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相似,主要是通过对钠离子通道的影响而抑制神经的传导。腹泻性贝毒 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有毒藻类产生的一系列对热稳定的脂溶性多醚类化合物,包括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和它的衍生物鳍藻毒素等(dinophysistoxins,DTX)、扇贝毒素(pectenotoxins,PTX)、硫酸化衍生物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YTXs)、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 poisoning,AZP)、螺旋形亚胺(gymnodimine,GYM)化合物等。监测内容实时监测养殖海域的有毒藻类数量及贝毒含量。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监测站位监测站位应覆盖整个养殖区,沿潮流方向站位间距应小于一个潮程,潮流垂向站位间距应小于1km。监测区面积小于50km2,测站不能少于6个;监测区面积等于或大于50km2,测站不能少于12个;当发生有毒藻类赤潮时,应增加监测站位数量。 监测结合辽宁海域贝毒历史资料及养殖种类的染毒程度不同,将辽宁近岸海域分为二类不同的监测区 ——重点监测区:大连市、东港市、营口市; 一般监测区: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监测频率重点监测区每年4月至8月每两周监测一次,9月至次年3月每月监测一次;一般监测区每年4月至8月每月监测一次。监测指标有毒藻类数量(种类见附录A,根据研究和监测结果需随时增加其它可能产生赤潮毒素的有毒藻类)、贝类毒素含量。监测种类常规监测贝类品种(优先顺序):牡蛎、贻贝、扇贝、蚶类、蛏类、蛤类。非常规监测品种选取根据养殖区实际和特殊情况来确定:(1)当食用该养殖区某种贝类发生中毒事故时(其他养殖贝类也需检测);(2)当养殖者要求对某一贝种进行监测时;(3)当对某一贝种有特定的科研目的时;(4)当某一种贝类需要出口时,可将该种设为非常规监测品种。监测预警当有毒藻类超过附录A中Ⅰ级预警值时,监测频率提高至每周1次,直到有毒藻类低于Ⅰ级预警值时,恢复至正常监测频率;当有毒藻类超过Ⅱ级预警值时,则应每周监测2次,直到有毒藻类低于Ⅰ级预警值时,恢复至正常监测频率;当有毒藻类超过Ⅲ级预警值时,则应每天监测1次,同

文档评论(0)

cynthia_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