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货币政策演变及效果评述#1#2#3CONTENTS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演变及效果评述总结目录货币政策概述货币政策定义分类目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51998年到2002年41993年到1997年21改革开放到1984年1984年到1986年中国货币政策演进及效果评述62003年到2007年72008年金融危机到2015年31987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到1984年ONE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不断起伏,政府为此采取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干预和调节。从总体来说,经济波动呈现谷位升高、峰位降低、波动幅度缩小的趋势,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政府的政策调控水平在不断提高。在1984年之前,我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没有分开。因此,我国真正意义上实践货币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是从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央行职能而建立起正式的二级银行体制开始的。1984年到1986年反通胀的行政调控TWO第二阶段1.经济背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下,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经济增长率从1982年的9.1%一路上升到1984年的15.2%。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在1984-1986年出现了过热的现象。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政府财政赤字逐年增多(1984年底高达149亿美元),银行大量投放货币,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从1984年的2.8%上升到1986年的6.5%。1984年到1986年反通胀的行政调控TWO第二阶段2.调控措施01提高利率,实行了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021985年实行了严格的贷款规模限额控制031986年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提出稳中求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又取消了贷款限额04控制货币发行,减少货币投放,M2增长率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居民价格指数有所降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趋向平稳1984年和1985年的两次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间短,力度不够,没有很好的起到调节经济过热的问题,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利弊TWO第二阶段1984年到1986年反通胀的行政调控3.效用评述1987年到1992年反通胀为目标的硬着陆THREE第三阶段1.背景:此阶段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通货膨胀。由于我国中央银行在84-85年采取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产生效果,86年又转向放松信贷的政策,开始全面松动,进一步导致了需求量的严重膨胀,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需求膨胀—财政赤字—货币供应量激增—物价上涨等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88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创建国以来新高,达到了18.8%。为满足资金需求,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为解决财政赤字,货币供给不断在大规模增加,在1991年年底,M2余额已达到19349.9亿元。THREE第三阶段1987年到1992年反通胀为目标的硬着陆2.调控措施(1)经济扩张阶段(1987-1988年8月)实施了“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给贷款规定发行指标来控制信贷规模的增长,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再贷款利率,并采取了强制手段来调整贷款结构等其他措施(2)经济收缩阶段(1989年9月一1990年)实施了先紧缩后放松的货币政策,先是严格控制信贷总量的增长并提高了银行存贷款利率,后又为了恢复经济,扩大了贷款规模,下调了出口汇率和三次存贷款利率等。THREE第三阶段1987年到1992年反通胀为目标的硬着陆3.效果评述:这时期采取的强硬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总需求,居民价格水平回复到正常水平,通货膨胀得以遏制用这种“急刹车”的办法进行“全面紧缩”,导致经济经济生活中各种关系失衡,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降落。利弊FOUR第四阶段1992-1997年以反通胀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软着陆式”调控1.背景:1993年上半年,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猛扩张和金融秩序持续的混乱,经济过热现象开始明显,我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四热”、“四高”、“四紧”和“一乱”。通货膨胀率在1994年又达到了峰值(24.1%),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收支情况也出现恶化的趋势,外贸赤字创历史新高(679.4亿美元),人民币也开始大幅贬值,这个阶段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过热,所以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要抑制通货膨胀和平衡国际收支FOUR第四阶段1992-1997年以反通胀和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软着陆式”调控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6年4月正式启动公开市场业务,回购商业银行的短期国债1995年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货币政策目标调整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着重监控货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