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评论演变及发展.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旧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作者 (2)邹韬奋( 1895—1944): 《韬奋文集》 其小言论特点: a、平民语言(如《硬吞香蕉皮》,讽刺旧中国军阀爱面子) b、爱憎分明,笔锋常带感情 c、说理精辟,赋予辨证思想 3、旧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作者 (3)张季鸾(1889-1941) :《季鸾文集》,其最辉煌的时期是主持大公报笔政的15年,1940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大奖。 a.文章基调:抗日; b、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到公正; c、文章富有感情。 张季鸾社评的写作原则 《大公报》奉行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不仅是该报的办报宗旨和发行宗旨,也是张季鸾写作社评的最高指导原则。具体表现为“立意至公、存心至诚、忠于主张、勇于发表”。 立言为公,即“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言论独立,即“不以言论做交易”,不为政党所用,不为权势所迫,也“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持论公正,即不随声附和,不一知半解,不感情用事,而是态度严谨,分析客观,判断公正。 张季鸾社评的选题范围及政治态度 虽然自1926年11月7日起,《大公报》社评取消了署名制,“若干重要文章且多系大家商讨后由一人执笔”。但在张季鸾担任总编辑的15年间,《大公报》绝大多数社评出自他手。由于兼具文人的深厚学养与报人的职业敏感,他的社评往往目光敏锐、视野开阔。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局的变动,其社评的选题范围和关注重点也不断拓展或转移:从百姓疾苦,到政府腐败;从时局变化,到前方战事;从国内事变,到国际形势……凡属值得评价、需要议论之事,几乎均有涉及。 张季鸾的影响 张季鸾先生灵堂 张先生墓上同业人士送的石碑 周恩来当年对人说,做报人,要像张季鸾那样,“腾龙飞虎,游刃有余”。而毛泽东则认为他是“士林矜式”,“功在国家”。 3、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 (1)1949年至1957年      ——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 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 ; 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显增多。 (2)1957年至1977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 (3)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传播领域的变迁 渐进式改革与中国社会转型 新闻传播领域的改革: 经济建设与经济新闻、人民生活新闻 传播学进入中国,全国第一次传播学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我国研究传播学的基本态度。 新闻业务的改进与习仲勋的“五字方针” “三贴近”报道方针与政治文明建设 “非典”事件与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互联网与民意聚合方式的改变 四、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 1、报刊评论的丰富与发展 评论题材的扩展 评论体裁的丰富 评论比重的增加 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 报刊言论版的出现 示例:深圳特区报言论版“群言” 示例: 中国青年报言论版 “青年话题” 2、广播电视评论的兴起与成熟 广播电视评论时效性的提高 广播电视评论独特类型的形成 广播电视评论手段的创新 广播电视评论影响的扩大 3、网络言论的出现 对传统新闻评论特征的冲击 对传统新闻评论功能的延伸 对传统新闻评论体裁的补充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 伴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新闻评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扩大 它由古代论说文发端,历经政论、时评、新闻评论等各个阶段,逐渐演变为纵贯古今、跨多种媒介的传播系统,成为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一大类传播手段;新闻评论的精神条件。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一、融合化趋势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不同媒介间评论样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同一媒介不同评论体裁、样式间的穿插与融合 二、个性化趋势 评论栏目的个性化 评论文章(或节目)的个性化 评论员(或主持人)的个性化 三、开放化趋势 选题范围的开放性 选题方式的开放性 议论方式的开放性 结论方式的开放性 四、专业化趋势 评论内容与范围的专业化 评论主体的专业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