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破坏及防治资料.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臭氧层破坏及防治一、臭氧层的概述二、臭氧层的破坏三、臭氧层破坏的防治一、概述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90%)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平流层中,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mm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具有强烈吸收(99%)紫外线的作用,即能够有效的过滤掉阳光中对人体和生物造成伤害的那部分紫外线臭氧层臭氧层又起到地球保温层作用,使得地球表面白天不致于过热,而夜间又不致于过冷,为地球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条件。臭氧层浓度每减少1%,太阳紫外线辐射将增加2%,皮肤癌患者将增加7%,白内障患者将增加0.6%。现在全世界每年死于皮肤癌的有十几万人,患白内障的人更多。紫外线辐射还能够破坏植物光合作用和授粉作用,降低农业产量。紫外线辐射还会杀死水中鱼卵和单细胞藻类等。二、破坏南极上空臭氧减少情况80年代观测发现,自每年9月份下旬开始,南极洲上空的臭氧总量迅速减少一半左右,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0%臭氧被破坏,若从地面向上观测,高空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象是形成了一个直径上千公里的洞。臭氧洞被定义为臭氧的柱浓度小于200D.U.,也即臭氧的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超过33%的区域。卫星观测表明,臭氧洞的持续时间,面积逐年增加全球不同地区臭氧总量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相比七十年代各地区臭氧总量下降如下: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春季减少了6%;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秋季减少了3%;   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全年平均减少了5%;   南极地区春季减少了50%;   北极地区春季减少了15%。臭氧层破坏日趋严重破坏原因:氟氯烃类化合物对臭氧层的破坏是最主要的原因三、防治1、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破坏臭氧层的物质(ODS)。由于氟利昂等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立即禁止生产和使用这些物质并不现实。因此,国际上采用的办法是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这些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措施:传统的环境管制,如禁用、限用、配额和技术标准,并对违反规定实施严厉处罚。经济手段,如征收税费,资助替代物的技术开发等环境标识,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和使用,如绿色冰箱等2、研究开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替代物。由于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在工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限用和禁用上述物质必须研究开发相应的替代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开发替代物是限用直至完全禁用破坏臭氧层物质的前提。开发替代技术:非氟利昂类型的替代物和方法,如水清洗技术、氨制冷技术等泡沫行业使用水、CO2、碳氢和HCFC,制冷和空调行业大都用HCFC作为替代品3、开展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际行动1985年《维也纳公约》(28国)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46国)1990、1992和1995年,对议定书又作了3次修改到1995年受控物质包括:氟里昂、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氟氯烃和甲基溴等。根据议定书的规定,发达国家到1994年停止使用哈龙,1996年停止使用氟利昂、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发展中国家到2010年全部停止使用受控物质。谢谢观看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