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泥沟村志1
清泥沟村誌
清泥沟村隶属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东南19公里处。东邻莱钢总厂,西南邻南于家庄,西北邻,,,,回家庄。全村现有672户,2106口人,耕地645亩。磁莱铁路、205高速公路从村东穿过。民国初年有“莱城东南第一保”辟名。
《嘉靖莱芜县志》载:“清泥沟,县东南四十五里,本县之南关通道也。”为当时莱芜之南大门。光绪三十三年《莱芜乡土志》载:“清泥沟,城东南四十五里,四几日集,本县走临沂道也。”谓之交通要道。据《魏氏谱》记载:明崇祯年问魏姓由青州迁此建村,村东南有清泉,水绕村人泥沟,由此得名清泥沟。另传:此村原名 “普善庄”,意在普行施善,与县志“黄善保”为一致。清咸丰十一年后,又叫“顺天寨”,是以寨门匾额“顺天寨”为名,延续多年。
《康熙莱芜县志》载:清泥沟村为黄善保驻地。《莱芜县志》载:“黄善保·清泥沟”。《续修莱芜县志》载:清泥沟属颜庄区黄善保;1941年5月至1945 年10月,莱芜划为三县,清泥沟村为新甫县清泥区驻地;1951年至1957年属清泥乡驻地;1958年属颜庄人民公社清泥管区驻地;1959年与,,,,回家庄合并为一行政村,1984年属颜庄办事处清泥管区驻地;1985年10月划归城子坡镇;1995年属城子坡街道办事处;2001年划归艾山街道办事处。
清泥沟村民自明朝崇祯年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最初,魏、闫、常、姜姓居多,明末清初时,魏氏鼎盛,为本村望族,被朝廷封为“九品老农官”,是当时纳粮大户。上述诸姓氏随着世事的变迁,已不知所终。现村中有:张、栾、马、赵、乔、苗、胡、李、伊、王、董ll姓。其中,以张氏、栾氏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继世。
清泥沟村古有官道。明末,官道从本村南到葫芦空之间全用青石板铺路,约2.5公里,宽3丈。,因人马车辆川流不息,铺路石被磨得光滑如镜,路中车轮轧出的槽沟3寸余深。途中有一石桥,据修桥碑记载,此桥建于清顺治8年,宽1丈,长3丈。因建于官道之上,故起名“赢仙”桥。桥东北处长有百年老槐两株,每株两人合围之粗,高有4丈。暑夏遮阴,严冬树身避寒。村南门东50米处有两清泉,一泉名曰“南泉”,一泉名日“南楼泉”,两泉问距50米。
南泉又名“坡里泉”,属莱芜72泉之一。南泉水眼孔有3平方寸,泉水长年不息,每年雨季泉水喷高尺余,蔚为壮观。泉周围更有无数,,,,泉,像群星捧月,,,,,泉吐水如珠,连贯成串,为莱芜一大景观。南楼泉喷水量巨大,水流四溢,人们用巨石条四块将泉眼压盖,致使泉水外流缓慢,经年细流。石条上建石楼一座,4米见方,高有2丈,顶用,,,,瓦盖面,下为石条作栏,故此楼谓之“南泉楼”。两泉之水清澈甘甜,四季长流,冬不结冰,夏季水清凉。古时曾有人作诗赞道:“水流长注数南泉,西去汶河水之源;牟赢名泉七十二,他压群芳第一泉”。因泉水喷流,长年不干,致使村东、南、西成为鱼米之乡。泉水从村东南发起,会集成河,经村南门外,蜿蜒西流到村西南,向西直奔汶河。此河宽10米有余,水深两米左右,长约5公里。河岸杨柳成行,河边藕塘连片,风景煞是美丽,有人写诗赞道:“百亩荷花十里柳,芦山(葫芦山)影壁水西流,北靠黄羊。倚山尽,面向汶河泽源头,清泥宝地名四海,人杰地灵炙人口”。该村莲藕久享盛名,名传方圆百里,已有 500余年历史。藕叶大如伞,荷花开如盘,中秋时节出藕,个大白嫩,枝连枝,一支多为3至4节,最重者每支鲜藕达10斤以上。鲜藕出水,生吃脆甜如梨,有汁无渣,姜汁莲藕,香脆满口。
清泥沟村,殷实富庶,又居要道,农历四、九逢集,故商贾云集,日渐繁荣。早年问为防乱世遭劫,保家护民,清咸丰八年,修建了清泥沟寨,俗称“围子墙”。咸丰八年动工、咸丰十一年完工,历时4年。寨墙为不规则圆形,周长五里许,南北、东西直径各二里。外侧用石垒砌,内里用土夯成。寨墙高为6米,基宽6米,顶宽3米,设有垛口,内墙分为两阶,第一阶高3米,宽3米,可作双马穿行;第二:阶高2米,宽2米,作守寨人巡逻之道。垛中墙高一米、宽一米,以作防身射击之用。寨墙四周,有护寨河(也叫濠沟),西北为人工开挖,其余是由自然河流整治而成。河深为3米,宽度为5米,东、南、西都建有石板桥与寨门相联。寨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四门门高都在4米左右,宽3.5米;四门顶都建有一城门楼子,高度3.5米,宽2.5米,砖石结构,,,,,瓦起脊,颇为壮观。此楼四门上均有匾额,字体为柳体,丰满浑厚雄劲有力,南北门匾额均为“顺天寨”,东西两门匾额为“迎启门”,寨墙四周分布着12个炮楼子。炮楼子分底上两层,第一层与寨墙同高,后墙紧贴寨墙,其余部分突出墙外,每层左、前、右三面各有两个枪炮眼,监视着来犯之敌,炮楼底层内3米见方,设有土炮24门。寨墙的修建使清泥沟成为战略要塞。此寨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