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2013-6。 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物质生活变化2011-7;社会习俗变化:断发易服2014-6;婚姻观念2010-9、称呼变化2012-6、婚姻观念2009-22;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已考内容 考试要点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2·江苏历史·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2013·江苏历史·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2012·江苏历史·6) 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 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 上一部分人 A. 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 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 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 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5)报刊、影视、互联网带来的不同影响: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4)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衣食住行发生显著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工作重点转移,实施改革开放,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 新中国成立后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观念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后 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尤其明显。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大都市崛起。 鸦片战争后 表现 背景 服饰变迁的三大阶段及特点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的“一、二、三、四”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 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 三种通信方式:邮政、电信、电话。 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