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双河镇区说明.doc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部分 镇区规划 第一章 概述 一、区位交通 东双河镇地处大别山山脉北麓,位于信阳市浉河区东北部、城区南9公里处,东与罗山县朱堂乡、青山镇相邻,南与浉河区柳林乡毗连,西邻与十三里桥、北与浉河区五星办事处和平桥区平桥镇接壤。地理坐标系为东经114.25度,北纬32.24度。东双河镇的对外交通主要由公路、铁路构成,但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公路交通。107国道从镇区西部穿过,和南信叶公路、京广铁路在镇区成“干”字形交汇。对外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其东距京珠高速涩港高速出入口13公里,同时在镇区设有京广路四级站一个。 二、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东双河镇位于大别山山脉北麓,地形属于浅丘山区,地形较碎,沟岭较多。海拔在75.7—107.6米之间,地面高差32米,地势基本上是西南高东北低。 工程地质:镇区双河以西为浅丘山区,以东地势较为平坦,土层较厚。东双河镇区所在信阳市地震震级五级、地震烈度为六度地区,一般建筑不予设防。 气候条件:东双镇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季风气候,春温多变、夏热多雨、秋凉晴和。年平均温度15℃,年降水量1000—1200mm,年光照2000—2200小时,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干旱洪涝、寒潮、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三、社会经济特征 2004年末东双河镇人口总数4.2万人,土地总面积142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296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3.88万人,耕地5.7万亩,人均耕地1.4亩,非农业化水平为8%。2004年底,中心镇区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总人口11000万人(包括双河、老街、彭洼、新街、刘畈的人口7050人,学生、务工经商暂住人口2500人,以及外来流动人口1000人)。 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2566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5597.3万元、6977万元、6264.1万元,产业结构为29.7:37:33.3。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5597.3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6977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6264.1万元。 四、历史沿革 东双河镇隶属信阳县,是古申国地,清代时沿旧制成信阳州,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复置一乡辖夏凉、卫南、当谷三村。民国二十五年,全县划为9个区,东双河乡为第四区,有肖家店联保、东双河联保。1946年国民党统治时期,建制双青乡公所(东双河、青石桥全称)下设保甲,直至解放。1995年撤乡建镇,1998年成立信阳市后,东双河镇划为浉河区管辖。为全镇政治、经济、教育、文化活动中心,目前主要发展商贸、服务业、茶业及工业等。 第二章 镇区现状 一、镇区建设现状 1、概况 2004年底,城镇建成区面积约2.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55公顷,镇区总人口1.1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42.5平方米。现状镇区主要集中于老街区,主要在107国道以东,南信叶公路两侧布局。 2、布局结构 现状镇区主要集中于老街区,主要在107国道以东,南信叶公路两侧布局。 3、用地构成 2004年底,城镇建成区面积约2.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5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42.5平方米。目前镇区除镇政府和镇直部门以外,还有粮管所、供销社、电信支局、邮电支局、学校、卫生院、电管所、交管站、工商所、派出所、农机站、计生办、地税所以及商业、金融等公建设施和市政设施。另外集镇区还有集贸市场、以及饮食、维修、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其中:居住用地 71.9公顷,公共建筑用地24.5公顷,道路用地22.3 公顷。分别占建设总用地的33.6%,11.5%,10.4%。 现状用地平衡表(2004年) 用地名称 现 状 面积(ha) 比重(%) 人均(m2/人) 居住用地 71.9 33.6 65.3 工业用地 6.5 3.0 5.9 仓储用地 0.8 0.4 0.7 公建设施用地 24.5 11.5 22.3 商业用地 14.4 6.7 13.1 行政用地 2.8 1.3 2.5 文化用地 1.2 0.6 1.1 教育用地 5.3 2.5 4.8 卫生用地 0.8 0.4 0.7 基础设施用地 23.5 11.0 21.3 道路用地 22.3 10.4 20.3 其它设施 1.2 0.6 1.1 水域 86.5 40.5 57.7 共计 213.7 100 78.6 注:现状人口11000人。 二、镇区发展存在问题 1、镇区建设布局散乱,新区框架没有拉开,用地不合理,表现在: ①、镇区主要道路沿街建筑缺乏特征,导致镇区整体形象不突出;道路系统性差、道路路面质量较差,居民住区内部建设混乱,道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用地布局不够科学,很大程度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镇区的经济发展。 ②、镇区发展速度缓慢,区域辐射能力不强。 2、

文档评论(0)

lanhe89759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