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康有为政治改革的策略与失误
康有为政治改革的策略与失误 王晓秋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是1898年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推动戊戌变法政治改革,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大造变法舆论,通过著书立说、开学堂等方式,宣传改革主张;二是通过屡次上书、进呈书籍等方式,鼓动光绪帝变法,策划和推动改革的实践进程。 康有为制造变法舆论的一种策略是“托古改制”,其代表作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抨击当时占学术主流地位的儒家古文经学是刘歆(西汉末年经学家)为王莽篡汉而编造的“伪经”和“新学”。后者更论证孔子六经都是“托古改制”之作。这两部书对传统理念和法制发起了挑战和冲击,被梁启超称为思想界的“大飓风”,同时也奠定了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领袖的地位。 七次上书以求挽救世变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皇帝改良政治以挽救世变,并公开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政治改革主张。这份上书虽然未能呈达皇帝,却被士大夫们广为传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势又把康有为推向前沿。次年4月,康有为闻讯《马关条约》签约,便联合进京赶考的举人向皇帝上书。他起草了洋洋万言的《上清帝第二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风靡一时。5月29日,他又写《上清帝第三书》,提出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四策。这次上书光绪帝终于看到了,极为嘉许。6月30日,康有为第四次上书,提出了“设议院以通下情”和下诏求言等政治改革主张。1897年,当他闻讯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又上第五书,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采法俄、日,以定国是”,中策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下策是“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终于有一天,光绪帝命总理衙门大臣们先传康有为问话。1898年1月24日,康有为到总理衙门,阐述了自己的变法具体方案。听了帝党大臣翁同龢的转述后,光绪帝很振奋。29日,康有为上呈了精心撰写的《上清帝第六书》,提出中国变法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大誓群臣,宣布“维新更始,上下一心,尽革旧弊”;二是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并设12个新政局,推行改革;三是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为变法献计献策。3月17日,康有为第七次上书光绪帝,并进呈了《俄彼得变政记》一书,劝说光绪帝仿效俄国彼得大帝,雷厉风行实行变法。 畅谈变法进呈书籍 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的鼓动策划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终于颁布了“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以变法新政为基本国策。从此日起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止,共推行变法新政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光绪帝于6月16日特旨召见康有为,长谈了两个多小时。康有为慷慨陈词,说明中国已到生死存亡关头,必须尽变旧法,主张统筹全局,先设立制度局,另外还提出重用维新人士、废八股、翻译外国书籍、派遣留学生等许多建议,光绪帝表示赞同。召见后,光绪帝下旨命康有为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并允他专折奏事。康有为也确认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勇气。因此,他以后的精力主要放在为光绪帝出谋划策,设计改革方案。 康有为为光绪帝出谋划策主要是靠上条陈和进呈书籍,尤其是后者,“惟间日进书,上采案语,以为谕旨”,最重要的就是《日本变政记》等一批外国变政考。百日维新期间,当务之急是明确改什么?怎么改?“托古改制”已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借鉴外国的变法改革。他认为中国变法最好的榜样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因此,他在皇帝召见后并不去总理衙门上班,而是日夜编写《日本变政考》,分卷进呈。康有为把效法日本改制的主张和建议,有时寓意于记载日本变政的史实中,有时则直接阐发于自己所写的案语中。他把此书进呈御前,希望成为皇帝变法的教科书。光绪帝看到,果然如获至宝,“阅之甚喜”“一卷刚进,又催下卷”,有些上谕、朱批甚至直接采用了该书内容或案语。 变革中的三点失误 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新旧势力对比过于悬殊,然而康有为在这场政治改革中也有不少失误。 首先,康有为对政治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估计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改革的阻力和社会承受度。康有为曾对光绪帝说,日本明治维新“施行三十年而强”,我们“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这番话当然有为光绪帝打气树立信心的成分,但也太过乐观。在103天里,光绪帝急忙下了180多道新政改革的上谕、命令,但在守旧官员的抵制、敷衍下,很多都成了一纸空文。如康有为政治改革策略的核心措施是在宫中开制度局,重用维新人士为皇帝立法定制,然后成立12个新政局,实行各项新政。守旧势力认为这是要尽废军机、六部,结果他们施了偷梁换柱之计,把康有为建议的“选天下通才二十人置左右议制度”,改为“选翰詹科道十二人,轮日召见备顾问”,仍由旧官僚充数,巧妙地扼杀了制度局之议。 改革措施操之过急、超过社会承受力,还表现在裁冗署、撤绿营改革举措上。裁冗署是康有为提出的改革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