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最先与最后 鲁迅 什么是杂文?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杂文的特点 一、短小精悍,尖刻犀利。杂文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旗帜鲜明,富有斗争性和论争性。有人称杂文是匕首、投枪、手术刀、清醒剂,就是指这些而言。 二、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讽刺是杂文的一种艺术特色,杂文的语言风格风趣,就像漫画离不开想象,杂文离不开风趣和讽刺,否则便没有了“杂文味”。 三、议论说理形象化。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议论和说理,是杂文区别一般文化议论文和其它体裁作品的一个基本特征。 1段:文章从《韩非子》的赛马谈起,转而谈到“中国人的处世”态度问题,语调也由闲散转为冷峻,由“不幸”一词可见端倪。 2段:联系社会现状具体谈中国人的处世态度。 3段: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国人确实是不为“最后”和嘲讽“最后”的。 4段:用一组排比对仗的句子揭示了“耻于最后”心态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土崩瓦解”。 5段:作者表明自己的观点:“不耻最后”的人,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一、快速阅读,把握文章结构 二、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快速阅读全文,明确作者对“最先与最后”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态度? 作者对“最先与最后” 所持的观点态度分别是:提倡敢为最先,赞扬不耻最后。 最先与最后 中国人的表现 后果 中国人的心态 鲁迅观点态度 最 先 不为戎首 不为祸始 不为福先 社会“不容易有改革” 国民“日见其卑怯” 怕 提倡敢为最先 最 后 见危机作鸟兽散 遇困难中途放弃 对落后或坚持的人加以嘲讽 敌人“如入无人之境” 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耻 赞扬不耻最后 * 文章主旨 作者对中国人“不为最先,耻于最后”的不良心态提出了批评,解释了这种错误心态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在文中提倡“勇为最先”,尤其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问题探究:根据你阅读过的鲁迅的作品,你认为他笔下的中国人具有怎样的国民性?试举例说明。 (1)民族的劣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专制性和奴性。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对此他作了形象的描绘:皇帝压迫大臣,大臣压迫属下官员,下层官员压迫百姓,生活在最下层的男人还在家庭中压迫妇女和儿童。“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优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坟·灯下漫笔》)。 二是欺瞒。例如“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 (《坟·论睁了眼看》)。三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例如“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那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叫做“做戏的虚无党”。 (《华盖集续集·马上日记》)。四是爱面子。例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五是卑怯、懒惰和贪婪、巧滑。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 (2)民族的优良精神。如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及《最先与最后》中提到的“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从深刻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到提出“中国的脊梁”,这反映了鲁迅历史观的变化:在历经对中国传统的绝望之后,鲁迅不仅从历史上,而且在现实中发现了中国人的可贵精神。 * 诸恶与众善——韩寒 2008年,有一篇文章流传甚广,叫《不要给西南灾区捐水了》,署名是韩寒。这篇文章并非我写,我的所有杂文的出处都会在我的博客中,如果博客里没有出现过(注意,是出现过,因为我不能保证文章出现以后能一直出现着),那就是没有写过。这篇文章我大致看了,很明显,类似“我曾经说过,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去颠覆你们二十多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因为生活中很多在你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观念都是错误的”这样的话,是不会出现在我的文章里的。 * 对于本文背后作者的观点,我认同一部分,但对于主要观点我不认同。在四川地震前,我已经知道原来红十字会是有一个所谓的手续费的,这个手续费的比例很高。到了四川,我们去了红十字会,当时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