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蝗虫种群动态研究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蝗虫种群动态研究初探.doc

我国蝗虫种群动态研究初探   摘 要:蝗虫种群动态是蝗虫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对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在有效预测和防治蝗灾的发生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在查阅大量蝗虫种群动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蝗虫种群动态研究的概况和新进展,探讨了其新的发展方向,为深入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蝗虫;种群动态;中国   中图分类号:S433.2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1.004   昆虫的种群动态是昆虫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1],它研究昆虫种群数量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动规律。对昆虫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昆虫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保护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蝗虫为隶属于直翅目蝗总科昆虫的总称。全世界蝗虫种类多达1万种以上,最早有关蝗虫的记录,见诸于古埃及第六王朝墓室的石刻(公元前2270―公元前2420年)[2]。蝗虫自古至今都是农、林、牧业的重要害虫之一,从而备受相关工作者和研究学者的重视[3]。蝗虫种群动态研究也是蝗虫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对蝗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在有效预测和防治蝗灾的发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蝗虫种群动态研究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对蝗虫种群动态就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此阶段,马世骏[4]对我国的东亚飞蝗发生情况做了报道,并研究了发育起点温度、土壤因子对东亚飞蝗卵发育的影响,间接反映了东亚飞蝗虫卵的分布及成虫种群动态。同一时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学者与前苏联学者俄沃多夫对新疆伊犁、乌鲁木齐等地的蝗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描述了该地区蝗虫的主要种类及其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5-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蝗虫种群动态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丁岩钦等[8]详细分析了东亚飞蝗蝗蝻、成虫以及卵的空间分布型,提出有机体群聚分布特征的原因,既包含着由于生物体自身生殖、扩散等作用的结果,亦包含着它对其栖息地环境条件差异的反映结果,并且通过在东亚飞蝗蝗蝻期出现的2种性质不同的分布格局,对空间分布格局与虫口密度、抽样单位大小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并探讨了蝗蛹分布型及蛹期的扩散型与种群猖獗的关系,对抽样方法在蝗虫防治中的运用进行了讨论,为以后蝗虫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马世骏等[9]则以洪泽湖蝗区为例,对东亚飞蝗中长期数量预测方程的建立基础进行分析并提出3种预测方法,不仅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动态预测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0世纪80年代对蝗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态系统及其群落结构方面。这一时期,对蝗虫群落或种群在特定时间内表现出的外部结构、内部功能及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和论证[10],从而开启了蝗虫种群的时间动态研究。康乐等[11]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我国飞蝗种群的发生区域进行了分析并归类[11],借此反映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在我国具有不同的分布格局与相关动态。   20世纪90年代,蝗虫生态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蝗虫群落与植被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到更深层次的研究。Kangle[12]就此作用关系在内蒙古地区做了深入调查研究并取得了鲜有成效;刘长仲等[13]则根据1992―1995年在甘肃夏河县甘加高山草原的系统调查资料,用平均密度(M)、聚集度指标(M/M)、有虫样方出现频率(F),对草原上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对该地的狭翅雏蝗发生预测及防治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提出理论依据。   2 我国蝗虫种群动态研究现状   随着蝗虫研究从基础性的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发展到运用现代理化分析方法、数学统计方法、超微生物技术、地学信息和统计学技术(RS、GIS、GPS)等在生理学、生物学、生态学中进行定量的研究[10],蝗虫种群动态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   继刘长仲等[14]对甘肃夏河县甘加高山草原的狭翅雏蝗的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后,又利用Iwao模型、Taylor模型和负二项分布的k值、聚集度指数Ca、丛生指标I、扩散型指数ID、聚块性指标m*/m等5种聚集性指标对该地的小翅雏蝗(C. fallax)的种群结构、数量变动、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8],将其空间格局分布与生境条件联系起来。之后,任正超等[15]利用夏河县甘加草原连续7年的观测数据,对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种群动态进行研究,并建立了表示宽须蚁蝗第t旬发生量(y)的种群动态模型,发现其拟合度较高,从而实现了对夏河县甘加草原宽须蚁蝗种群发生的预测。周晓榕等[16]于2010―201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对亚洲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