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军阵亡通知书
美军阵亡通知书
成都8月14日电题:36封沉睡的阵亡通知书
作者贺劭清
“吴兆祥,男,因炮弹碎片洞穿腹部,于(民国)二十九年五月十六日阵亡;膝下有两子,妻陈氏33岁,家住四川成都东城根街第1000号??”
这是一封至今仍无人认领的抗战官兵阵亡通知书。它和另外35个“兄弟”,安静地在成都市档案馆的恒温储藏室里,等待亲人。
14日晨,成都市档案馆专家姬勇再次将36位阵亡川军将士的资料整理成册,摆放在咨询台的醒目处。姬勇说,他们公开阵亡名册,是希望尽其所能送英雄回家,“毕竟中国传统是重视落叶归根的”。
抗日战争时期,300余万川军离开故土辗转7万里出川抗战,担负起全部前线战场五分之一国土的守卫之责,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位居全国之首。
记者看到,这份资料册上记录着每一位阵亡将士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所属部队、职务、籍贯、死亡事由及时间、相貌特征、街道住址。其中最小的阵亡战士吴少群年仅18岁,另有4名官兵在山西的一场战斗中同日阵亡。
“当时抗战主要阵地在北方,这些阵亡书大多由北方人根据川军口述完成,因此导致部分地名存在误差。”姬勇遗憾的说,尽管后来根据四川话发音对地名做出修正,但由于地址不详、亲属搬迁、时局动荡等多重原因,直到1949年成都解放时,仍有580多封将士阵亡通知书没有被送达。
成都档案馆首次公开抗战川军阵亡通知书要追溯至20年前。当时档案馆在580多封阵亡书中抽样了两份进行展览。不久,抗战名将李家钰关于请地方政府找阵亡军人的代电也向公众披露。此后,陆续有民众前往成都档案馆“寻亲”。
姬勇回忆说,家住台湾新竹的李云为了找寻父亲,多年来曾多次往返两岸,直到2005年才在成都档案馆看到父亲的阵亡通知书。
当时,李云一家住在成都椒子街,且李云为遗腹子。李云只知街坊邻居都称呼去打仗的父亲为“李老幺”。而档案馆工作人员却发现,椒子街有两位姓李的战士在同一时间出川抗战,并在相同战场作战,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英勇就义。“最后李云决定将这两份阵亡通知书都请回去,一同供奉一同祭祀。”姬勇说。
大半个世纪过去,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鲜活生命如今已变成泛黄宣纸上深浅不一的墨痕。虽然随着时光推移,大部分阵亡通知书都被亲属认领回家,可还有36封至今仍未送达。 成都市民徐喆建议说,以后阵亡通知书的认领会越来越难,他希望能将英雄们“请入”烈士陵园或公墓,让普通民众共同祭拜,“毕竟,他们曾为守护国土献出了生命。”(完)
篇二:朝战美军阵亡数字再分析
2008/02/04 朝戰美軍陣亡數字再分析
張貼者: Light 於 10:39 下午
朝鮮戰爭中美軍陣亡數字到底是多少,一直是中國大陸網友爭論不休的話題。這個話題間接牽涉到對朝鮮戰爭的評價,甚至潛意識地與民族情感、愛國心等聯繫起來,結果往往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把一些道聽途說或者想當然爾的說法拿來傳述。這不但無助於瞭解歷史,更對瞭解現狀有礙。筆者曾在2004年以這個題目撰文發表於戰史沙龍,幾年來收集更多資料,又發現爭論依然不斷,覺得有必要更完整地討論這個題目。
一般的爭議,在於中國網壇上流傳的朝戰美軍死亡人數有兩個數字,一個是54,246人,一個是33,629人,許多人對這兩個數字感到混淆,而至產生了陰謀論,認為前者是真正的數字而後者是近年美軍或美國政府的蓄意修改。持此論者舉的證據主要是美國朝戰紀念碑(全名應是朝鮮戰爭退伍軍人紀念碑)上刻的數字,上寫著美國死亡54,246人,以及 一兩本著作引用的這個數字。
這裡不妨先來看看這54,256人的數字怎麼來的。要知道,朝戰對美國人來說是個「被遺忘的戰爭」,一直都沒有受到太多關注,要等到近十多年來,才開始有人呼吁要正視這段歷史,也才在1995年設立這個紀念碑。事實上,這不是個「碑」,而是在公園的一角有個獨立的露天展覽,展覽的主體是19名士兵的塑像,散佈在草地上,也沒有如越戰紀念碑一樣把所有死亡人員的姓名刻在牆上,只把死亡數字刻在水池邊緣的石碑上。
這個數字的由來,其實是美國政府官僚的錯誤。美國軍方對於戰爭中的死亡人員本有一套完整的處理程序,除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會通知家屬外,更定期公布傷亡人數,近年的戰爭如伊拉克戰爭,甚至做到每天公布,有名有姓有地點,讓死亡人數無所遁形。會這麼做,主要是因為在信息自由的社會中,隱瞞這種數字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會讓官員自己惹上麻煩。那麼,怎麼又是官僚的錯誤呢?
原來,在90年代建碑的時候,在沒有仔細研究下,把國家服役人員資料中心提供的54,246人當做是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死亡人數,刻上石碑,也把資料中心提供的37,000多人名單列在該紀念碑附屬的數據庫中供遊客查詢。兩年以後,由於這個數據庫上的名單出現許多問題,經民眾反應,才發現這54,246人是從1950年6月27日到1954年7月27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