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全套教学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兽医学》 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pathology) :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探讨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病理学包括: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方面发生的变化。 病理解剖学(patho-anatomy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 第一节 疾病概论 一、疾病(disease ) 是动物在致病因素(pathogenic factor) 作用下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表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变化,这些变化使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发生紊乱(disorder ),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symptom) 和体征(physical sign ),并造成动物生产能力下降及经济价值降低。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 1.外界致病因素 生物因素: 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 化学性致病因素 物理性致病因素 机械性致病因素 其它因素 2.机体内部的因素 1)防御免疫功能降低 屏障机能 吞噬和杀灭作用 解毒机能 排除机能 特异性免疫反应 2)营养状况 3)种属和遗传因素 4)年龄和性别 3.自然条件 气候 季节 地理位置 三、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潜伏期:从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到机体出现一般临床症状的一段时期。 前驱期:疾病的一般症状开始出现到疾病的全部症状出现为止。 明显期:疾病的特异症状表现出来的时期。 三、疾病的经过和转归(续) 转归期:疾病的结束阶段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死亡 濒死期 临床死亡期 生物学死亡期 第二节 基本病理过程 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物质代谢的局部变化 三、炎 症 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hyperemia) 局部血量比正常增多。 (1)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原因和发生的机理 血管运动性充血 侧枝性充血 填空性充血 炎性充血 缺血后充血 (1)动脉性充血(续) 病理变化:局部温度升高,呈鲜红色,功能增强。 结局:一般是暂时性的,病因消除即可恢复。 (2)静脉性充血(淤血) ( congestion )(venous hyperemia ) 原因 全身性淤血 局部淤血 病理变化 局部肿胀 发绀:可视粘膜与皮肤呈蓝紫色 水肿 结局: 急性淤血,当原因消除后可以恢复。慢性淤血的局部水肿与出血外,组织变性、坏死、硬化等。 2.缺血(ischemia) 原因 压迫性缺血 闭塞性缺血 血管痉挛性缺血 侧枝性缺血 病理变化 器官体积缩小、充实感减弱、被膜皱缩 含血量减少,器官组织呈固有的色泽 组织细胞常发生萎缩、变性和坏死 结局 3.血栓形成(thrombosis ) 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发生血小板凝集、纤维蛋白原聚合,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叫血栓(thrombus )。 原因和机理 内膜受损 血流缓慢或不规则 3.血栓形成(续) 结局: 软化 机化 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止血 血液回流受阻,产生水肿;病菌易于扩散。 4.栓塞(embolism) 异常或正常血液中不存在的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引起栓塞的物质叫栓子(embolus )。 栓子的运行规律 栓塞的种类和影响 血栓性栓塞 脂肪性栓塞 空气性栓塞 其它类型的栓塞 5.梗死(infarct ) 指血流供应中断所致的局部组织的坏死。这种坏死的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原因 动脉血栓形成,栓塞或持续的痉挛。 静脉阻塞,血流停滞,毛细血管破坏,血管严重渗透时。 动脉闭塞。 病理变化 白色梗死 红色梗死 5.梗死(infarct ) (续) 结局 液化 机化 形成包囊 影响 心与脑梗死 肠道梗死 梗死灶小或发生在不重要的器官时无影响。 6.出血(hemorrhage ) 原因与机理 破裂性出血 机械损伤 侵蚀性损伤 血管本身病变 渗出性出血 血管损伤 血小板量与质的改变 凝血障碍 6.出血(hemorrhage ) (续) 病理变化 组织出血:瘀点,瘀斑,溢血,出血性浸润,血肿。 腔出血 外出血 6.出血(hemorrhage ) (续) 结局:血管收缩、血小板粘着、血管内皮修复、止血形成等。 影响:决定于出血的部位和数量。 大量出血 慢性小量出血 脑、心等组织出血 7.水肿(edema ) 水肿:组织液量的增多 积水:机体浆膜腔内组织液增多 原因与机理: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组织胶体渗透压增高; 淋巴回流障碍; 7.水肿(edema ) (续) 病理变化 皮下水肿 实质器官和内分泌腺水肿时,色泽变淡,被膜紧张,切面有液体流出。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