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的网站

我的网站 /broadcast/201110/159405.shtml /t_0_19569_0_417349.html /spokenstorm/09/qzz.jsp /index.html /portal.php /bbs.php?mod=viewthreadtid=59257 /programs/view/Ov_3_C_nojE/ /movie/2006/1/F/G/M6HV755O6_M6I40IEFG.html /special/introductiontotheoryofliterature/ 书包 /item.htm? /item.htm?id=7661967343 Q:2037899941530999 经济 /zgjjzk/html/2011-11/21/content_964280.htm?div=-1 /paper/tx_hqrw/060160.html id=10709417073cm_cat/show/JGEuw9JMBjC317m3.html /xueli/kaoyan/zhidao/english/200911/249502.html /xueli/kaoyan/zhidao/zhengzhi/ ,34题是马原的哲学,35题是中特和政治经济学的结合,36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结合,37是思想道德修养,38则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v_show/id_XMTgxMTU5MzU2.html 朗诵 /lihuals/audio/L2UonvrSHLk=.html _ 01现代汉语诗歌 胡 彦 教 授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06文学理论④813中国现代文学史 _ 02中国现当代小说 朱 曦 教 授 _ 03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胡 彦 教 授 陈 慧 副教授 _ 04中国现代散文 周 华 副教授 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于坚:亢龙有悔 ——我看云南作家之一 作者 胡彦 在一个著名诗人与一个经典诗人之间,于坚的梦想昭然若揭:鱼与熊掌兼而有之。无可置疑,这当然是一切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的心愿。但当代中国文学的吊诡之处在于:一个名作家未必就是经典作家,而一个无名作家未必不是经典作家。海子生前死后的寂寞早已映现出我们这个时代在喧哗的文学外表之下——审美的荒凉。 在当代诗歌的竞技场上,于坚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家。他以《罗家生》、《尚义街六号》、《事件系列》、《零档案》等反潮流写作为自己攻城掠地,安营扎寨,又以“拒绝隐喻”、“口语写作”、“民间立场”等异类口号为自己摇旗呐喊,壮大声威。于坚深谙成名之道: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成为一个时代文学话语的中心。当人们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于坚的写作是“诗”还是“非诗”时,殊不知,于坚正躲在暗处——掩口而笑。 当代诗歌意识形态化的审美局限,于坚可谓洞若明火。要超越那些因意识形态写作而曝得大名的诗人,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采取一种背道而驰的写作立场。于是,在于坚笔下,我们看到了口语之于意象,审丑之于审美,凡俗之于崇高,叙述之于抒情的反向诗歌写作。无疑,于坚的写作有效地颠覆了传统意识形态写作的夸张身影。从此,于坚以一个反叛的先锋独步当代诗坛,令此间豪杰无不刮目相看。 1994年,在《大家》创刊号上发表的《零档案》将于坚的反意识形态写作和“非诗化”的诗歌实验推向极致。《零档案》既是于坚诗歌写作的巅峰之作,又是于坚诗歌写作的终结之作。在《零档案》之后,汉语诗歌既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下半身”的甚嚣尘上证实了这一点),又没有什么是可能的(汉语的本源消失在重重尘障之中)。作为诗人的于坚正在被作为散文家的于坚所替代,而这本是于坚诗歌写作散文化的必然。 于坚依然在进行诗歌写作。在我看来,其意义不过是表明:我在写,我是一个诗人。 毫无疑问,于坚是一个写出一系列名诗的诗人。但写“名诗”而不是“经典之诗”既成全了于坚,又蒙蔽了于坚。当于坚将反叛的诗学指向一个时代主流的文学话语时,殊不知,他已掉入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圈套之中。反意识形态的写作归根结底仍旧是意识形态的写作。它表达的不过是主流文学话语反向的一面。于是,于坚陷入了一个他始料未及的尴尬境地:他的诗歌写作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诗歌写作一样,其意义与价值同样取决于时代语境。离开特定时代语境赋予的文化特征,这样的诗歌写作是没有什么文学意义的。譬如胡适的《尝试集》,只有将它放置到“文言”与“白话”之争的五四文化思潮中去看待才会凸显出其存在价值。离开了这一背景,《尝试集》的审美价值是令人生疑的。 实际上,名噪天下的于坚置身于汉语诗歌的竞技场,已经感到了寂寞:尽

文档评论(0)

mg600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