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吴少强
论朱自清散文与俞平伯散文思想艺术之异同
摘要: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两人曾以同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文,表现了风格迥异的思想艺术。二人的散文不仅在语言,结构,意境方面各有千秋,更在思想艺术上神韵明显.本文主要通过对他们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处世态度、情感观念、价值取向作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他们散文呈现的思想艺术的共同特质与不同之处,由此肯定他们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朱自清 俞平伯 思想艺术 异同 处世态度 情感观念 价值取向散文史 地位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位在散文写作上给人们留下宝贵遗产的著名散文家,诗人.他们不但是挚友,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异彩双璧,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二十世纪初已是脍炙人口,而且更是流芳后世,他们就是朱自清和俞平伯。二人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同时为我国新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文学创作方面,同为我国近代散文家,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散文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出了一些异同。朱自清散文以真为核心,以情为主线,以诚为内质,以思为神韵,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思,思中有梦。始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优雅的梦境”;而俞平伯述文却不乏旷达与洒脱,表现出闲适、从容,豁然与淡定。他的散文语言隐晦,但却意味悠长,给人以悠然的享受。朱文需赏之,俞文宜品之。下面就从二者散文思想艺术中表现出的不同点及相同点予以陈述。
1.思想艺术的不同之处。
1.1、从散文看处世之见。
朱自清与俞平伯都写过题为《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名散文,虽是同泛一舟、共游一地,但是感受却不同,为文不同。朱先生是精镂细刻的描绘,细笔画景,淡墨寄情。其细腻深秀是“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是紧紧扣住灯影水波这些典型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表现出一种影影绰绰、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绪变化,可以说是采用全景式的直接描绘,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新异的滋味”——美的境界,从而取得独特的秘密”,含蓄、婉转而又流露着“细细的、密密的愁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俞先生则采用的手法似乎正相反,浓写情,淡绘景,情景晦涩,委婉曲折,浓得化不开。写华灯映水,画肪凌波的景致则线条粗疏,笔墨简洁,有时索性跳跃着留下空白。写秦淮夜景,则用间接含蓄的手法,给一种缥缥缈缈,如堕云雾的空灵、朦胧之美。表现出空灵,淡雅。两篇《桨》,从题材上讲完全是一样的,思想倾向也基本相同,都表现“五·四”退潮以后知识分子在黑暗现实面前、在文化心理重负下的一次想寻觅又尽闲适,又无法轻松自怀的,不无迷惘、彷徨的复杂情绪、心理。但其风格不同,情致互映,艺术笔法也各有千秋。这充分体现了二人不同的人生观。
朱自清正直、执着、拘谨,即便是欢乐也会化作无法排遣的郁闷和惆怅。朱文感情跌宕,大起大落,曲折顿挫地吐露其中的感情。作《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已过,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分化的时期。“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现实使朱自清感到迷惘、苦闷、彷徨。他不满现实却又无力反抗,想寻出路又叹行路艰难。他游秦淮河无非是为安慰自己枯涩的灵魂。
《荷塘月色》是抒写作者心境的名篇,作于1927年7月,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揭示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起首句的“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之“眼”。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自己踽踽独行的“静”,写荷塘景色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以此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之后,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众所周知,江南时期的朱自清,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曾经以革命民主主义的姿态战斗过。然而,在革命失败以后,严酷的斗争现实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从表面上看,作品处处扣住一个“静”字,从各个侧面看、用各种手法描写、渲染荷塘的“静”。实质上,处处扣住“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正是为了抒写回首江南斗争生涯的苦闷和彷徨。此外,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触目可见的朵朵荷花、田田绿叶、缕缕清香、溶溶月色、隐隐远山等优美意象其实是一个个隐喻和象征,由其组织的诗一样的意境也就成为一个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心理的和象征的世界,那些优美意象背后自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精神、哲学。简言之,作品其实呈现了主人的一个心理过程,并在化解心理冲突的方式中寄寓作者所谓“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的道德哲学和“随顺我生活里每段落的情意的猝发的要求,求个每段落的满足”的“刹那主义”──一种审美化的人生观。在《荷塘月色》中,它则表现为一种旨在调和人的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自然性与神性之冲突的伦理和审美的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