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地名的传说四年级作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陵地名的传说四年级作文

杨陵地名的传说四年级作文 家乡地名的传说 曹宝文 老家在农村,记得小时候,每逢下地干活时,在村头相遇的人们都会按辈分礼貌地问候一声“三大爷或二哥去哪儿”?对方答曰西河或者南洼,通过简单的问答,互相了解对方到那块地干活。这也是当时村人见面的一种交流。而这些地名却都有典故,回忆起来倒也饶有趣味。 老家的地名,称河、洼、岭的居多,如西河、汤家河、小河、东南河、南洼、谭家洼子、西南洼子,土地岭子、糖果墩岭子、西大岭子等等,这是因为老家地处古黄河入海口的一段,从谷歌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老家古河道的地形,现在的村子座落在古河道的左(北)岸边。 看看这些地名的来历: 西河:作为古黄河入海的一段,形成的一长条偏东北、西南走向的平坦的洼地,位于村西,因此得名“西河”。 西河沿:位于西河地的南边低于南边的高地,故名“西河沿”。 汤家河:作为古黄河入海的一段,据说是原汤姓人家的地;可是上百年来别说本村,附近村庄也没有一家姓汤的,原主人年代太久远矣。 小 河:位于村西古黄河入海的一段,应该连接村前的坑塘(原古河道),因长度不大,故名“小河”。 东南河:作为古黄河入海的一段,形成的一长条偏西北、东南走向的平坦的洼地,位于村东南,因此得名“东南河”。 大 台:位于西河沿南边,与西河高差达2米多,原是一块方正的高地,传说是商周时姜太公在西河垂钓的钓台,俗称“大台”。 曹庄子:这个地名在全国许多地方是实实在在的村镇地名,而在老家是一块耕地名。该地位于西河的西北,与西河高差达3米左右,传说先民们从大六间房迁移到此立庄,每天驾驭骡马开垦荒地,待到傍晚收工回家,卸下犁杖、解脱绳套后,照例要牵着劳作后的骡马遛一遛,打几个滚,让牲畜们放松放松,然后,再栓到槽头饲喂草料。 可不成想,每天刚卸下绳套,那些骡马就挣脱缰绳,撒欢撂蹶扬尘而去,一直跑到现在的村址,才慢下来,然后打几个滚,趴在地上休息。曹庄子距现在村址2000多米。一天这样,两天这样,天天如此。先民们感悟道,万物都有灵性,看来此地才是建村立庄的宝地呀。遂就搬到这儿,打那儿起就把原来落脚的地方叫了“曹庄子”。 弯子地:位于曹庄子地北,因该地呈三道弯,故称“弯子地”。韩家坟:位于村西北原为韩姓坟地故名。 南桑行:位于村南一片肥沃平坦的良田,古代遍植桑枝,为养蚕之原料来源地,直到1967年还有数墩桑条在地堰上存在。位于村南而故名“南桑行”。 李家坟:位于村南原坟高约6、7米,平整土地时平掉了现在已成为粮场。 西地:位于村西,为沙壤地,土地平坦,地力不足。 松树园:位于村西,古时有松树栽植,故称“松树园”。为一块半圆形小高地土地较肥沃,原有曹姓一片坟茔,1983年后,村民建房成民宅。 西枣行:位于村西,现已成民居,西枣行与南桑行均栽有大片枣树,以酸枣居多,树身高大,最高的达八九米,树径达三四十厘米,以枣树的缓慢生长速度,长到那么粗应该有几百年历史,栽种期应该与齐家务西聚馆古贡枣园在同一年代,解放战争时期,盘踞在新海县城的汉奸兼还乡团李景文部,为了抵抗解放军的攻城。曾仓皇派人砍伐了大量的枣树枝杈做鹿砦,给较矮小的古树留下了累累伤痕。此地因居村西,栽种大片枣树而得名“西枣行”。 西 堂:位于村西一片高地,在深1.5米的夹壕道北,此地在夹壕道坡上都是大量的青砖瓦碎片及瓷器碎片,碎瓷片有人物粉彩、带裂纹的哥窑、钧瓷都有。地里更是有大块的绳纹青砖,更多的是碎砖头瓦片。据传是一座大堂建筑,至于是佛堂还是什么建筑无从考据,但我认为如果做考古发掘的话肯定会有结果的。此地因位于村西故名 “西堂”。 南 窑:位于村西南,地势较低洼,有数个窑址,均为马蹄窑。七十年代人们盖房填楦曾有人挖过都是青砖窑,且均为绳纹青砖。是否烧制过陶罐等不可考,具体年代亦不可考,此地因位于村南故名“南窑”。 老 坟:位于村西为祖先自大六间房迁来后历代就葬在此地,以后枝繁叶茂葬不开,有一部分迁出。据说此地六十年代前有大量的树木 如柏树、杜树等,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砍掉作燃料了。此地曹姓称“老坟”,其他姓村民称“曹家坟”。 后 地:位于村北,故称后地,原有枣林,土地平坦肥沃。现已建房,不复存在,已于后村相连。 王家坟:位于村东,为王姓家族祖坟,七十年代前有两棵古柏树,一出黄骅城就可以看到,树径达40多厘米,树高十几米,文化大革命时庆九大搭彩门以及春节搭台唱戏都要派人摘取柏树叶搞装饰。在农业学大寨年代搞平整土地给刨了很可惜。现在已成了蓝天热力公司负责全市集中供暖。此地王姓称“老坟”,其他姓村民称“王家坟”。 獋 獔:獋獔已经不存在了,这块地2003年已经成为北京交通大学滨海学院的校园了。獋獔,分南獋獔北獋獔。高出周围地面约1.5米,两块地之间有一百多米的间隔王曼去黄骅的道路从中间穿过。小时候母亲哄孩子常念儿歌“狼来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