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类变质作用方式.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类变质作用方式

五类变质作用方式可按概念、作用方式、特点、影响因素、识别标志五个方面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纳和对比。 变质结晶 变质分异 交代 变形 概念 变质过程中,原岩中的矿物发生溶解,组分迁移至再沉淀结晶,但不形成新矿物相的变质方式。(重结晶过程中有物相的变化,但其结果无成分和相数的变化。) 变质过程中,发生变质反应,原有的矿物相消失而出现新矿物相的过程。(变质结晶过程中新矿物的出现与原矿物的消失是同时进行的,当过程不完全时有原矿物的残留。新矿物(相)的出现可以有体系外组分的加入,也可以是体系内组分的调整) 成分、结构构造均匀的原岩,在变质过程中形成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不均匀的各种作用。 变质过程中,有新的化学成分加入,原岩化学成分有迁出,形成新的组分和矿物的过程。 (交代作用进行过程的关键在于有新组分的加入与原有组分的迁出,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即交代过程为开放体系) 在变质过程中,由于应力的作用使岩石、矿物发生脆性、韧性变形的过程。 (变形作用是在封闭系统条件下进行的,但常伴有其他作用的同时进行,如:重结晶、变质结晶等) 作用方式 变质分异作用的方式有三种: Pl>Pf)导致组分溶解,迁入裂隙并沉淀结晶形成新矿物的过程。这些新矿物组分来自两侧的岩石组分,两者组合为一封闭系统。 2)成核作用: 由于不同矿物表面能的差异,在变质过程中,表面能相当的矿物趋于集中在一起成核,造成矿物分群集中的过程。 与交代作用、变质结晶作用等的不同在于:组分在封闭系统内发生溶解→迁移→沉淀,过程中无组分的交换和变质反应。 变斑晶的生长受成核作用的影响,但其过程中有组分的重组,形成了新的矿物相,因而不能完全视为变质分异作用。 3 在应力作用下,原矿物通过晶格滑移方式及再沉淀方式发生迁移、聚集、分带集中的过程。 矿物的分带不是简单的、宏观的机械运动过程,而是以微观的或化学方式(压溶)为主。其过程仍然是处于封闭系统中。 交代作用进行的方式有两种: 1 粒间或孔隙溶液由于压力差流动,溶解、析出组分,造成物质置换的过程。 2)扩散作用 组分以分子、离子的形式由于浓度差产生迁移,从而引起成分更替的过程。 特点 重结晶作用是在封闭系统中进行的,与体系外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组分交换。 成分上:矿物类型,相数不变。 结构上:矿物颗粒变粗,分布趋向均匀。 构造上:基本不变,当不完全时可形成斑点,斑杂状构造。 变质结晶通常是在封闭或半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参与反应的矿物应彼此接触。 成分上:出现矿物相的更替,但可以保留某些原来的矿物相,条件是这些矿物在新的条件下稳定或残存,最终形成的矿物相数应符合相律。新生成的矿物常为特征变质矿物,原来的矿物属于稳定矿物或残余矿物 结构上:普遍发育变晶结构,其特点取决于优势矿物的生长。 构造上:变成构造为主,如有PS存在时可形成新的定向构造;变质反应不彻底时具变余构造。 1)成分上:组分不发生变化,但可出现新矿物相;矿物不均匀分布,矿物组合多为惰性组分的稳定矿物。 2)结构上:不均匀,常分带。 3)构造上:带状、条纹状构造等常见。 1)成分上:有新矿物相产生,常有含水矿物;出现成分(矿物)分带现象,变质反应普遍,成分变化大,但仍符合相律。 2)结构上:常为不均匀的变晶或变余结构,可分带出现,交代结构普遍。 3)构造上:较复杂,变化大。 成分上:成分不变,矿物相数不变。 2)结构上:以矿物、岩石的破碎和粒化(颗粒因机械破裂而变小)为主;由不均匀(如:构造角砾岩、初糜棱岩等)向高度均匀(碎粉岩、超糜棱岩等)方向进行。 3)构造上:变化大,与变形方式和程度有关。 影响因素 原岩成分及结构构造(内因):原岩成分简单,粒度细小,呈均匀分布的块状者容易产生重结晶; 变质条件(外因):T,P和C,温度变化,适当的压力,水溶液的存在对重结晶有利,但C不能引起变质反应,否则矿物种类或相数会发生改变。 原岩组分为主要因素,结构构造次之。 T,P,C很重要,是变质反应的条件,控制了反应的方向,程度。 无论何种变质结晶,其过程因素和矿物相数都要受控于相律。故通常T-P恒定时形成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相数不超过5个;T-P,C改变时,平衡共生的矿物相数最多三个。 1)组分及其物化性质、浓度。 2)T、P条件,P为主导因素,C不重要,但可作为溶剂或载体,促进溶解和迁移。 3)侧分泌过程及程度与裂隙发育程度有关;其余两种与粒间孔隙有关。 1) C为独立的主导因素之一,T、P有共同作用。 2)原岩组分、矿物粒间孔隙度、岩石和矿物的裂隙发育程度等。 3)溶液性质(如密度、盐度、pH值等),新加入的成分、浓度、活度等。 1)Ps是主导因素,但在深部(如软流层)以Pl为主导;T、C可促进变形方式和速度。 2)原岩及矿物的成分、性质

文档评论(0)

cu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