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发展.doc

第五阶段:中国史学理论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与发展 (1840-1949) 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史学,顾颉刚有精辟的概括。他说:“这百年来的史学(约1845-1945),可以分作前后两期,大致民国成立以前为前期,民国成立以后为后期。前期的史学界,学者们依然走着过去的大路,继续前此学者的工作,对历代正史,加以补作或改作,对历代正史的表志,更用心地加以补充或修订,同时那时的史学界,还有三种新的趋势,就是一、金石学的考索,二、元史和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三、经今文学的复兴。”“后期的史学,方向更多,大要言之,除继承前期的成绩,加以发展外,又多出:一、考古学和史前史的研究,二、中外交通史和蒙古史的研究,三,敦煌学的研究,四、小说、戏曲、俗文学的研究,五、古史的研究,六、社会史的研究。” 他认为,后期史学的面目是“颇为新颖的”,原因在于它有“好几个助力”:“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第三是新史料的发现”,“第四是欧美日本汉学研究的进步”,“第五是新文学运动的兴起”。——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一、“增其新而不变旧”的晚清史学理论 1、史学格局的变革 (1)走向世界,由注重国史转而注重外史。 林则徐:《四洲志》;梁廷枬:《海国四说》;徐继畲:《瀛寰志略》;魏源:《海国图志》;王韬:《法国志略》、《普法战纪》;黄遵宪:《日本国志》;薛福成:《出使英法比意四国日记》;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沈敦和:《英法俄德四国志略》;邹弢:《万国近政考略》。 (2)重视边疆,由注重内地转而注重边地和边防。 姚莹:《康輏纪行》,记西藏。 张穆:《蒙古游牧记》,记蒙古、俄罗斯等。 何秋涛:《朔方备乘》,记东北、蒙古、新疆、中亚、东欧等地及清与沙俄的关系。 (3)关注时务,由注重古代转而注重当代。 魏源:《圣武记》,第一部私修清史。 鸦片战争史: 歌颂抵抗的著述,如佚名:《道光洋艘征抚记》,梁廷枬:《夷氛闻记》,夏燮:《中西纪事》。 为投降辩解的著述,如黄恩彤:《道光抚夷纪略》,赘漫野叟:《庚申夷氛纪略》。 2、史学理论的变化 (1)强调变易的历史观。 龚自珍:受今文经“公羊学”的影响,倡导“公羊三世说”的变易思想(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帝统、王统、霸统),认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上大学士书》)。“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抑思我祖所以兴,岂非革前代之败耶?鬼何必不享一姓耶?奋之,奋之!”(《乙丙之际箸议第七》)。他是主张“更法”的,认为“仿古法以行之,正以救今日束缚之病”(《拟言风俗书》)。而要“探世变”,“必先为史”,强调了史学在认识变易道路中的重要作用。(“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古史钩沉论二》) 郑观应:“夫天道数百年小变,数千年大变”,“天下之事,守常不变则难与图功,因时制宜则无往不利”。“欧洲各国,动以智勇相倾,富强相尚,我中国与之并立,不得不亟思控制,因变达权”,“世变无常,富强有道。惟准酌古,勿狃于陈言;因时制宜,勿拘于成例。”(《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6、80页。) (2)救亡图强、经世致用的治史宗旨。 (3)爱国主义的治史情怀。 参见俞旦初:《爱国主义与近代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世界意识”的兴起。 3、“新史学”的兴起 (1)“新史学”释义 最初专指针对具“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其后含义逐渐扩大,一指经何炳松引进的美国史家鲁滨逊(James Harvey Robinson)的《新史学》(The New History),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1930年出版的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称为“新史学的曙光”。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起,“新史学”逐渐转指有别于旧史学的新兴史学,既包括20世纪初提出的“新史学”,又包括后来形成的唯物史观史学,但不包括国外传入的历史学派。50年代以后,当唯物史观史学成为史学主流之后,“新史学”概念逐渐变得单一起来,专指20世纪初的“新史学”(包括王国维的“古史新证”),不再包含唯物史观史学了。80年代以来,“新史学”的概念又转而用来指20世纪初的“新史学”、国外各种历史观与历史学派,或包括唯物史观史学,或不包括唯物史观史学。 (2)“史界革命”的提出 对旧史的批判与对“新史”、“民史”的设想。 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罗振玉、马君武、赵必振、邓实、陈黻宸、樵隐等。 “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 (3)“新史学”的理论体系 A、史学的

文档评论(0)

wdhtm3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