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清代对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doc
浅论清代对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
【摘要】近年来,恶意诉讼的研究一直是个热点,但对清代恶意诉讼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事实上,清代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恶意诉讼案件。本文试图从大量的史料中分析清朝对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从中管窥清朝的司法运作与社会控制。
【关键词】恶意诉讼;法律规制;讼师
分析研究清代史料,我们会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恶意兴讼案件。这里所言的清代恶意诉讼是指清代诉讼一方当事人出于非法的目的,采用诬告、伪造证据、欺诈等方式提起的损害对方当事人或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的诉讼。在分析大量案例的基础上也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笔者将清代恶意诉讼的种类类型化为教唆型恶意诉讼、伪造证据型恶意诉讼、诬告型恶意诉讼。为了遏制种类繁多的恶意诉讼,清代从思想和制度层面展开了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规制。
一、对教唆型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
为了打击教唆型恶意诉讼,清律规定:“凡诸人设计用言,教诱人犯法,及和同龄人犯法,欲行捕告,或令人捕告,欲求赏给,或欲陷害人得罪者,皆与犯法之人同罪。”清代条例规定:“游手好闲、不务本业之流,自号教师,演弄拳棒教人,及投师学习,并抡叉舞棍,遍游街市,射利惑民者,并严行禁止。如有不遵,一经拿获,将本犯照违制律治罪。仍枷号一个月。拿获之衙门即行发落,褫回原籍。如访店寺院容留不报,地保人等不行查拿,均照不应重律,杖八十。地方文武各官失于觉察,照例议处。”[1]
应当指出的是,教唆型恶意诉讼多处于讼师。清代法律为了打击讼师,规定了非常严格的法律责任。只要是教唆他人兴讼和为他人作状诬告别人,与犯罪的人同等罪行。受雇佣替别人诬告他人的,按自己诬告他人处治。若是接受他人钱财的,以枉法从重处罚。
清代地方官员对讼师可谓是深恶痛绝。事实上,很多地方官员在上任伊始就急忙发布告示,表明严惩讼师的决心。考虑到很多讼师都有生员的背景,所以樊增祥的做法就是剥夺其生员资格,革去功名。徐士林在惩治监生兼讼棍操祖名时说:“历来县令止畏其威,不察其奸,遂养成此夜郎王耶?其子耀宗身列国学,不干父蛊,反济父恶,均应详革究拟。”清末名臣端午桥在惩治当地一有名讼棍刘炳生时的做法“革去秀才,重打两百;押回原籍,以儆刁风”[2]可见,对于教唆讼师和监生这样有一定文化的人,最常规的做法就是革去其功名。汪辉祖惩治讼师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把被抓讼师‘系之堂柱,令观理事’”。[3]汤斌的做法是准备一个记载无耻刁民的花名册,只要这个花名册上有三次以上记录者,就将其严治。
同时,为了惩治治理讼师不力的官员,清代法律规定如若官员对讼师系于失察,照例严惩不殆。所以很多官员都在不遗余力的打击讼师,挤压他们活动的空间。很多官员从到任下车开始就着力“围剿”讼师,依法取缔他们的非法活动。逼得这些讼师,从当时的都市转到农村,利用会馆的名号行事。后来有的地方风声比较紧时,建立仓颉庙以“反围剿”。[4]徐士林在安徽任职时,曾经“既代阿陈做词,知必在皖帮讼,随即差役密拿。何子见果在皖城,闻风而遁,尾追未获,复行县捉拿。”[5]清代讼师业务的传承和推广多是通过讼师秘本实现的,为了遏制畅销的讼师秘本,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禁书运动。坊间严禁刊售,如若发现有私自撰写刊印的,比照刊行淫词小说治罪。并且严禁藏匿讼师秘本,如若发现按照“违制律”治罪。不容否认的是,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讼师的教唆词讼,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对伪造证据型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
为了打击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伪证泛滥问题,清代政府在立法和司法层面上对于伪证行为进行了规制。首先,对于证人作伪证的规制。为了规制证人作伪证,清律免除了一部分人的作证资格。一、与当事人有法律上容隐关系之人。二、老幼笃疾之人。三、官员。四、妇女与生监作证资格的相对剥夺。明律为了打击证人伪证,在“狱囚巫指平人”条附加以规定:“若鞠囚而证佐之人不言实情,故行诬证,到罪有出入者,证佐之人减罪人二等”[6]清律大体沿袭明律的规定,只不过要求伪证者要有“有所偏私”的主观要件。此外,清代例文将实非证佐之人挺身硬证的行为按诬告处罚。同时清代律例还对特殊证人生员作伪进行了特别处治,一般都是革除其功名,情节严重的,从严惩治。从以上立法规定可以看出,清代对证人作伪的处罚力度相当大,也体现了清代政府打击证人伪证的决心。以上从清代对伪证者的处罚规定看,如果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能按立法的规定去实施的话,证人作伪的现象似乎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真实的现状却是很多官员对于证人作伪证行为的处罚较立法之规定要宽松的多。考虑到案件的性质影响程度和牵涉人员的尊严,多数官员的处罚多本着警戒的原则,能精神惩罚的绝不依法处罚,事实上很多案件都是从宽处罚了之。当然也有基本依法处罚伪证者的情形,但绝大多数的案件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空间解析拙政园》课件.ppt VIP
- QCR9228-2015铁路通信、信号、电力、电力牵引供电施工机械配置技术规程.pdf
- [优秀QC成果]提高砂层地质条件下地连墙施工质量.pdf
- 员工培训方案及课程大纲[9篇].docx VIP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解读新修订纪律处分条例重点内容学习解读专题ppt.pptx VIP
- EPC项目设计管理培训.pptx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解读新修订纪律处分条例重点内容学习ppt.pptx VIP
-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 -采用循证方式.docx
- 2025年兵棋章节答案.docx VIP
- 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规章制度范文(精选10篇).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