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废棉适栽白灵菇菌株比较试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秸秆废棉适栽白灵菇菌株比较试验.doc

秸秆废棉适栽白灵菇菌株比较试验 摘要 对4个白灵菇品种在2―3月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情况等进行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的2个品种,分别是PnKw-6和PnKw-1,生物学效率分别为65.7%、59.3%。 关键词 秸秆;废棉;白灵菇;比较试验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73-02 白灵菇(Plenrotus nebrodensis),又名白灵侧耳、白阿魏蘑,因朵形肥大,柄粗盖厚,颜色洁白,形似灵芝而得名。隶属担子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其子实体洁白如雪,肉质细腻,口感脆滑,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是极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1-2]。目前栽培白灵菇菌株较多,各种菌株间的菌丝生长速度、长势、形态特征、产量均存在着较大差异。栽培白灵菇的原料,国内的报道以采用棉籽壳和阔叶树木屑较多,但不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寻找合适的替代培养料,筛选出与之相适应的优良品种,是进行该试验的初衷所在。近2年来,笔者利用秸秆废棉等废弃资源进行栽培白灵菇的试验,将秸秆废棉等废弃资源变废为宝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现将2012―2013年研究人员对引进的一些白灵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的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白灵菇1号(蒋耀武)、PnKw-1(武汉新宇食菌所)、PnKw-6(武汉新宇食菌所)、白灵菇2号(邗江农科所)。 1.2 试验设计 根据供试菌株的品种设4个处理,即每个菌株为1个处理。每个菌株处理为200袋。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发菌时测定菌丝生长速度、长势和抗杂率。2012年10月15日,将菌种接入各个菌株栽培袋。2013年2月上旬陆续出第一潮菇,3月中旬出第二潮菇,统计一、二潮菇产量,并测定子实体个体生长状况。 1.3 制种与栽培过程 ①母种培养基配方:去皮土豆20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5 g、KH2PO4 2 g、MgSO4 1 g、V 10 mg、琼脂20 g、水1 000 mL,pH值自然。②原种培养基配方:秸秆58%、废棉20%、麸皮20%、蔗糖1%、石膏1%、pH值7.5~8.5、料水比为1∶1.2~1.4(秸秆和废棉需堆置发酵5~7 d,中途翻堆3次,发酵后料上长有白色放线菌丝,有清香味)。③栽培袋培养基配方:秸秆50%、废棉30%,另加轻质碳酸钙1%、过磷酸钙1%、蔗糖1%、石灰粉1%~2%。将新鲜秸秆、废棉预湿,搅拌均匀,堆置发酵6 d左右,中途翻堆2~3次,见发酵料长满白色放线菌,有清香味时发酵完毕。将麸皮、轻质碳酸钙、过磷酸钙先干拌均匀,将蔗糖溶入水中,再拌入混合干料中,与发酵料一起用搅拌机充分搅拌均匀,再用1%~2%石灰粉调节pH值为9,即可装袋。袋的规格为17 cm×40 cm×0.045 cm,低压聚乙烯筒料,每袋装干料0.5 kg,用塑料扎绳扎口两端。④常压灭菌:料温100 ℃维持14~16 h,闷6~8 h,出锅冷却至30 ℃时。⑤接种、培养和管理:在接种室内打开两端的袋口,分别接入等量不同菌株的白灵菇原种,套上4.5 cm颈圈,加盖消毒牛皮纸,置24~26 ℃洁净培养室培养,约30 d菌丝满袋,再培养30~50 d,达到菌丝生理成熟,即菌丝发育浓白,形成菌被,菌袋较坚硬,个别菌袋在袋与菌柱表面脱离处出现白色米粒状原基。在生理成熟后期光强控制在300~1 000 lx,促进菌丝扭结,从接种经70~80 d,菌丝达到完全生理成熟。转入定位搔菌,搔去一端颈圈内老菌块、老菌皮,另一端去掉颈圈,折袋口压下竖立。搔完菌,菌袋相隔2 cm间距套颈圈袋口朝上直立排放在层架上(或地面上)。用一块地膜盖在整层袋口上,往地膜上喷些水,使地膜与袋口更紧密些,室温保持15~20 ℃,培养3~5 d搔菌处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就可以对菌袋进行10~15 d的温差刺激,待菌袋搔菌处长出白色米粒状原基就可以结束温差刺激。温差刺激期间,白天棚温保持15~18 ℃,不超过20 ℃,夜间棚内要求保持3~8 ℃,不低于0 ℃,使昼夜温差达到10 ℃以上。温差刺激结束进入出菇期:现米粒蕾,不揭膜,幼蕾为玉米粒大时,每天抖膜1次,蕾蚕豆大时,揭膜通气15 min,并疏蕾,每袋留1个健壮蕾,蕾乒乓球大时揭膜保湿80%~95%,棚温保持在10~18 ℃,以利生长[3-5]。现蕾后经10~15 d菇盖展开边缘尚未伸直前进行采收。采收一潮菇后清理料面将颈圈脱下套入到另一头,调转过来,进行搔菌,然后盖上地膜,养菌20 d左右,再给予6~20 ℃温差刺激后,其他同一潮菇管理相同,经10~15 d收二潮菇以利增产。 1.4 观察内容 1.4.1 菌丝生长状况与抗杂菌能力测定。发菌时每隔3 d,不同的菌株各抽样10袋,测定菌丝生长速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