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与治理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角媛梅 授课提纲 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与危害 2 水体富营养化的类型与判断标准 3 氮、磷对富营养化影响的机理 4 氮、磷在水体中的转化 5 富营养水体的治理 6 滇池污染及其治理 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与危害 1.1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1.2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体的影响 1.3 富营养水体中的产毒藻类与毒性 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植物营养成分(氮、磷等)不断补给,过量积聚,使水体营养过剩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 江湖 海洋 水华(花) 赤潮 藻类为优势物种,并大面积覆盖水体表面 感观性状恶化,透明度下降,水质污浊发臭 水中溶解氧不足,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加速水域的消亡过程 1 毒性表现 肝毒性(可以引起肝癌) 神经毒性(麻癖) 肾毒性(腹泻) 遗传毒性 胚胎及发育毒性 富营养化湖泊藻类群落的优势种之一。通常形成囊状不定形群体,群体呈粗筛孔状,由几十个、甚至上千个单体细胞组成。 铜绿微囊藻易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改变水体生态系统群落结构,藻类死亡时造成水域大面积缺氧,鱼类生长受到影响,水体环境严重恶化。 某些铜绿微囊藻能产生1种微囊藻毒素 肿瘤促进剂 ,可诱发急性肝损伤和肝肿瘤 绿色微囊藻 鱼腥藻 鱼腥藻(Anabaena) 藻丝单一,或群集成群体;自由漂浮,或粘附基质上。藻丝直走,弯曲,藻丝外面有透明、无色的水样胶鞘。细胞一般为球形或腰鼓形。 易形成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志。水华鱼腥藻具有毒株,含有鱼腥藻毒A、B、C和D,其中鱼腥藻毒A研究较充分,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含氮的生物碱,对动物的最低致死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50微克。 藻体是不分枝的丝状体,由单列细胞组成藻丝。丝体上有空去的死细胞作双凹形,有时还有胶化膨大的隔离盘,亦为双凹形,但细胞内有均匀的内含物,二个隔离盘或死细胞之间的这一段叫做藻殖段,生于潮湿处或小型水体中,漂浮或附着 念珠藻 3 饮用水中的藻毒素 淡水中常见的蓝藻能产生肝毒素和神经毒素,与供水安全相关。 蓝藻微囊藻水华80%是产毒素的,大部分肝毒素是微囊藻毒素,已知70多种亚型的微囊藻毒素。 神经毒素分布范围较肝毒素小,危害程度也不及微囊藻毒素。 4 流行病学资料 太湖流域调查表明:饮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会引起人群肝脏酶学指标的变化,导致肝脏功能损害。 对肝癌高发区江苏海门和启东两地发现:饮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河沟水的居民患肝癌相对危险度较饮井水或自来水的居民分别为1.96和2.39 。 微囊藻毒素是我国南方原发性肝癌高发的三大环境危险因素(微囊藻毒素、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之一。 生物富集作用 2 水体富营养化的类型与判断标准 2.1 水体富营养化的类型 2.2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标准 2.3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状况 2.1 水体富营养化的类型 按富营养化的原因分为: 天然富营养化:是指湖泊营养物质的天然富集,需要千年甚至万年的演化过程 人为富营养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产生的工业废水、农业退水、水产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负荷量急剧增加而导致水体污染的现象。 2.2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标准 1 2.2 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标准 2 3 氮、磷对富营养化影响的机理 3.1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过程 3.2 水体富营养化水华暴发机理 3.3 藻类的“经验分子式”与利贝格最小值 定律 3.1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过程 P、N元素含量过多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变浑浊呈黄、绿色 藻类死亡,(需氧微生物繁殖)溶解氧急剧降低 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厌氧微生物繁殖 水变黑发臭。 滇池原生沉水植物 海菜花 Ottelia acuminata. 沉水植物.喜光,耐阴。要求水体清澈见底,抗污能力差。 Shelford 耐受性定律 Liebig 最小值原理 植物生长需要基本元素 只要基本元素足够,植物生长是自动的 影响植物发展的是某一短缺元素 增加这个短缺元素能引发植物的生长,缺少它即使再多增加其它元素也无效 短缺元素永远在变化之中 4 氮、磷在水体中的转化 4.1 含氮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4.2 含磷化合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1 氮的生物地化循环 4 水体中有机氮的转化过程 氨化作用(有机氨转化为氨氮) 水体中各种蛋白质化合物在好气性和嫌气性条件下,由氨化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和氨化合物,氨溶水成为NH4+,为植物利用 蛋白质的氨化作用 尿素的氨化 硝化作用(氨氮转化为硝酸盐) 氨氮在水中不稳定,除被生物吸收同化外,其余在溶解氧充足条件下,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硝化细菌和硝化作用的过程 影响硝化作用的环境因素 1 pH值:适宜微碱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