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颗童心走入文本.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一颗童心走入文本

用一颗童心走入文本 ——浅谈教师解读教材的点滴 文本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介体,是师生对话的平台,是学生成长的航标。因此,我们对文本应有充分的解读和理解,才能够准确地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受,去领悟。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备课时首先设想的是课堂的结构与形式,然后才拿教材往上靠,课堂形式是新颖的,课堂氛围也很热闹,却往往缺少了内涵,其原因是教师缺少对文本的解读。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有人说教师解读教材要用成人鉴赏的眼光,站在文学与哲学的高度去解读课文;有人说解读教材还要有教师专业的眼光,以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但从我们教学对象来说,我们更应具有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视角、生活去解读教材,然后再依据不同学段来设计“三维目标”。以下是我解读教材中的点滴做法: 一、 用童心品味语言 小学语文课本中绝大多数语言都能接近儿童。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才能逐渐体悟到。” 这就让我明白在读教材时,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看看,哪些语言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捕捉这样的语言,仔细推敲、品味,悟其意,品其神;哪些是值得学生积累的精辟语言,让学生积累。我是用这样的解读语文教材的眼光来审视语文课堂,发现很多课文的语言是伙伴式的语言,无须教师过多地去讲解,只要学生自己阅读、体会就可以了。有些值得学生学习的课文语言,就要教师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式语言,设计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而对于捕捉到的精粹语言,则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及时的引导,甚至更多的是讲解赏析。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整体去朗读、去积累,存留在学生的记忆里,待今后在成长的岁月中慢慢融化。 二、 用童心体验情感 国标本教材的选用十分重视人文色彩。这一点的突出表现是:所选的文章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情感,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 例如:解读《凡卡》一课时,读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此时,这位天真的凡卡却不知道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这是“含”的情感点,我在教学中启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心动情发,能够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当然,我们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另外,想要摸清学生的情感点,教师的眼中应有“人”。这里的“人”是活生生的,当我们的语文教学漠视有情感有追求的人的存在,而指向单一、枯燥的题山题海时,语文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本真,走向了虚无。 阅读《月光曲》一文,这篇文章叙述了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其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于是即兴为她弹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对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盲姑娘的想像来完成的,贝多芬感情的变化也正是寓于其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解读时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静思、想像。“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我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钻破了轻纱。”“老师,我看到了月亮钻进了云层,听到了大海上风吼浪涌。”“老师,我看到了小女孩哭了,她也看见了月亮。”“我看出了贝多芬太激动了。”……这样,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三、 用童心链接生活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去阅读文本,用儿童的眼光解读文本。 教材中很多的课文是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比如,《大海睡了》、《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更多的课文是表现儿童的生活的,比如,《乡下孩子》、《快乐的节日》;也有更多的课文是反映儿童的心愿的,比如,《一株紫丁香》、《奶奶的白发》,还有更多的课文中充满了童真、童趣、童思。因为课文反映儿童的生活和想象,在解读文本时,抓住儿童的生活,链接生活,就可以自然地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于是我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课堂上有了这样的环节: 你想变成什么先在诗中找出来,把有关的诗句画下来,多读几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