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见手足口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时疫”和“温病”范畴[3],这是由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暴发性、季节性以及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同时多具有发热等前期症状。此外亦有学者依据临床证候,认为手足口病属于中医学“湿温”范畴[4]。临床医家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是一种以手足肌肤、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该病最早于1957年由新西兰Seddon加以描述,我国自1981年上海始见本病,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C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1]。现西医临床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例如甲氰咪胍、阿昔洛维 无环鸟苷 、利巴韦林(病毒唑)、病毒灵及更昔洛韦等,均有一定疗效。此外,由于细胞因子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是最早出现的防御反应因子,也被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2]。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取得较好疗效。现对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作一简要述评,以便更好地治疗并控制该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1 病因病机
手足口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时疫”和“温病”范畴[3],这是由于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暴发性、季节性以及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同时多具有发热等前期症状。此外亦有学者依据临床证候,认为手足口病属于中医学“湿温”范畴[4]。临床医家对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 主要由外感实邪疫毒而致
张立秋[4]研究认为:本病由于外感时行邪毒,经口鼻而入,客蕴肺脾,波及营分,外发肌肤而成。本病感受的邪毒为特殊的疫毒之邪,这种湿热之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病初期为毒热伤及肺脾,导致肺卫失和而见发热、流涕、轻咳、咽红等感冒症状,重者出现吐泻等脾伤证候,继而毒热入血、循行全身,而脾主四肢,开窍于口,邪伤脾则手足口受邪而热,热郁为疹,毒透成疱,引起手足口部位发生红疹,渐变水疱,并且出现口痛、咽痛、流涎、拒食、烦躁以及手足痒痛等症状。马爱军[5]指出本病属于温病中的风温,病因是感受春季或冬季风热病邪。外感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居高位,首当其冲。由于肺主气属卫,与皮毛相合,卫气敷布于皮毛,邪正相争,因而病变初起可有发热。风热病邪留恋气分,酝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皮肤的白色疱疹。肺受风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腔部出现疼痛性小水疱,破溃后呈现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
1.2 内外因共同作用
刘敏[6]通过大量临床治疗,认为本病多因内有湿热蕴郁,外感时邪疫毒所致。《难经·第五十八难》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
[14]李玉兰,罗菲,张晶樱,等.中药喘敷灵三伏天穴位贴敷防治缓解期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 7 :601-604.
[15]纪彤,田永萍.综合外治法治疗小儿哮喘96例[J].中医儿科杂志,2006,2 1 :46-48.
[16]黄传萍.药物灸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50例[J].吉林中医药, 2007,27 3 :37-38.
[17]黄绍良,陈述枚,何政贤,等.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
[18]赵育芳,俞景茂,周大兴.太子健缓解期防治小儿哮喘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44 4 :589-592.
[19]胡作为,周燕萍,王鹏.止哮平喘方对哮喘豚鼠T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 1 :31-33.其经所在而取之。”夏秋之间,时邪疫气自口鼻肌肤而入,与体内蕴郁之湿热搏结,循经脉而行,上蒸口舌,内伤脾胃,外及四末,热毒郁而为疹,湿又聚而成疱,故见口舌生疮、溃疡及手足心疱疹。张少禹[7]等认为该病的病因为湿热疫毒,小儿心脾素有湿热内蕴,复感时行疫毒,由口鼻而入,口鼻为肺之呼吸通路,肺主皮毛,故初期邪毒犯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舌为心之苗,足太阴脾经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邪毒循经上犯,则见口舌疱疹。脾主四肢,邪透肌表,故疹发手足。屈弘宇[8]根据《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记载“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以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所论述的“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者,搏于血气,则生疮疡”,指出该病与感受风毒湿热之邪有关,有一定传染性,认为手足口病符合口疮中的风热乘脾型。现代小儿多食厚味, 脾胃积热,外加外感风热之邪,由肌表侵入,内应于脾胃,上熏口舌而发口疮。 1.3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因
临床上也有部分医家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内因。根据祖国医学认为心经热盛、发为口疮以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中“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的论述,周惠贞[9]指出因其发病部位不同,故疱疹、丘疹可出现于手、脚、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