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换位思考技术方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 1、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2、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故事理解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 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故事理解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相关启示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由于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的投射一番,就会出现错误。 您可能看到的是个花瓶,也可能看到的是两个女孩的头像,关键的是您关注的是白色部分,还是黑色部分。 这幅图名字叫做“天使与魔鬼”,您看到的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关键点在于你看的是黑色部分还是白色部分,黑色“魔鬼”,白色“天使”。 用一句话概括图片和同学的表达所反映的待人之道。 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请用一句话概括同学的表达所反映的待人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请用一个短语概括以上两句话所反映的待人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什么两次看到的会不一样? 延伸—当你两个角度都尝试过了,现在,不管是采取哪种姿势,你都能“看”出(知道)有两种可能。 小结—换个角度,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多一个角度,就多一种理解。 看来,只有理解他人,才能与人为善。 故事感悟 : 古希腊哲学导师柏拉图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带徒弟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在麦田行进过程中,每人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其中两个弟子一个刚走几步便摘了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第二个弟子一直是左顾右盼,东挑西捡,一直到了终点才发现,前面几个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前两位教训,当他走了1/3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再走1/3时验证是否正确, 等到最后1/3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 关于这个理论有太多的结论和评论。其实,从麦穗理论里面我们更应该学会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手握麦穗在麦田里寻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