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蔬菜病害2012
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Cucumber downy mildew )俗称“黑毛”“跑马干”等,是黄瓜的最重要的常发性病害,防治不力会造成严重损失。该病除为害黄瓜外,还为害冬瓜、丝瓜等。 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卷须、蔓和花梗也可受害。初在叶片背面形成水渍状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水渍状。潮湿时,病斑上生紫黑色霉层。叶正面病斑初黄色,边缘不明显,后变黄褐色。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卷缩、干村,仅留心叶。 病原 为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et Curt.) Rostov)。 发病特点黄瓜霜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在周年栽培黄瓜的地区,秋季病菌从露地随气流传到保护地黄瓜上为害。春季又从保护地传至露地黄瓜上,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但在冬季不种黄瓜的地区,对其传播、越冬场所及方式还不清楚。湿度是该病发生的决定因素。当温度在16~20℃,相对湿度85%以上,尤以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时,病菌侵入最快。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如津研2号、4号,津杂3号,沪5号黄瓜、沪58号黄瓜、宝扬5号、洋泾黄瓜、协作17号、宝杂2号、宝杂3号等、中农5号等。密刺类品种不抗病,但具早熟、丰产之优点。 2.农业防治 施足底肥,施有机肥每亩5000公斤,浇透底水,培育无病壮苗;适时埂式移栽,地膜覆盖,膜下浇暗水;定期追肥,及时摘除病叶于田外深埋。 3.生态防治 保护地采用利于黄瓜生长发育而抑制病菌的环境条件,达到防治病害之目的。一是改变浇水时间,晴天的早晨或上午浇水,浇后闭棚升温至33℃保持1小时后放风,反复2~3次。二是科学放风,严格控制湿度和温度。大田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5~30℃,高于31~32℃时,应放风,先开顶风,秋春季气温高时结合放腰风或后墙风。夜间温度11~13℃,白天相对湿度75%~80%,有利于黄瓜光合作用。夜间相对湿度80%~85%,可减少养分消耗,抑制病菌侵入。 4.药剂防治 加强田间病情调查掌握发生动态:在病害进入始发期前,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查见水浸状中心病株后5~7天,或大量出现水浸状病斑后1~2天,参考叶片的病斑由水浸状发展为多角形,叶背出现霜霉层及未来天气转阴或有重雾、露及下雨等情况发报,即为参考防治适期。 在病害始见后3~5天用药,用药间隔期7~10天左右,连续3~5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在发病初期治疗性防治药剂可选用:72%克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 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52.5%抑快净水分散性粒剂2000~3000倍液(亩用量40~50克);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等喷雾。发病前预防性防治可选用大生M-45 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亩用量125克);40%达科宁悬浮剂600倍液(亩用量165克);56%靠山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亩用量150~200克);80%山德生可湿性粉600~800倍(亩用量150~180克);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量100克)等喷雾。 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每亩1千克,每9~10天喷1次,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250千克,每7~9天熏1次。熏烟于晚上闭棚时始,翌日清晨放风。药剂应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 菠菜病毒病 菠菜病毒病是菠菜常见病害。 症状 全株发病,苗期至成株均可感染,田间症状表现复杂,类型多样,大体可归纳为丛生型、花叶型、坏死型和黄化型4种,以从生型和花叶型为主。丛生型病株症状最大特点表现为严重萎缩,叶片皱缩卷曲成团,植株矮化呈丛生状。花叶型病株症状最大特点是叶片特别是嫩叶呈浓淡不均斑驳、花叶状,叶片皱缩不平展。留种病株结实少,籽粒瘦小不充实。 病原 病原为病毒,由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所致。我国已知的毒源至少有蚕豆萎蔫病毒(简称BBWV,约占70%)、甜菜花叶病毒(简称BMV,约占20%)、黄瓜花叶病毒(简称CMV,约占10%)、芜菁花叶病毒(简称TuMV)和菠菜温性病毒(简称STW)5种。此外,可能还有莴苣花叶病毒(LMV)、菠菜皱缩花叶病毒(SCMV)和西瓜花叶病毒(WMV)。 发病特点 菠菜病毒的毒源,在北方菜区,主要来自保护地菠菜病株、田间杂草及多年生木本植物;在南方菜区,田间各种蔬菜和杂草都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毒源,但菠菜温性病毒只通过种子传毒,种子带毒率很高,一般都在90%以上。其余4种病毒皆可借助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毒。大多数病毒入侵适温为28℃,发病适温为22~30℃,故天气高温干旱,尤其是苗期高温干旱,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