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螺纹换热器高效原理
SECESPOL 高效换热理论依据
传热现象是由温度差引起的能量转移,即以温度差为动力而产生的能量由高温向低温进行传递的过程称为传热。传热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其中,热对流是流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是传热效果最好的一种传热方式;热传导是由微观粒子热运动所引起的热传递;热辐射是由热产生的电磁波而进行的热传导(化工原理P200~ P201)。这三种传热方式的传热效果是按照: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在实际的化工应用中多采用热对流的传热方式进行,但是由于流体本身的流动特点,对流传热是集热对流和热传导于一体的综合现象(化工原理P215)。以下将对影响对流传热效果的各个因素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并针对SECESPOL螺旋螺纹管换热器与其它传统换热器进行对比。
一、换热管的壁厚对传热的影响;
不同物质单位温度梯度下的热通量,称为该物质的导热系数,它表征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与物质的组成、结构、密度、温度及压强有关系。不同状态物质的导热系数是基本按照金属固体>非金属固体>金属液体>非金属液体>气体的顺序从大到小排列(化工原理P206)。在间壁传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速率是与传热面积和传热面两侧温差均成正比,并且还与物质本身的导热系数有关。对于单层平壁传热,导热速率计算公式如下(化工原理P207):
Q= 公式1
其中:Q;导热速率,W;
S:换热面积,㎡;
λ:导热系数,W/m*℃;
b:平均壁厚,m;
t1、t2:两侧壁面温度,导热推动力,℃;
对于传统平板式换热器,板片厚度对传热系数影响很大,厚度每减小0.1mm,对称型板式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约增加600W/(m2*K),非对称型约增加500W/(m2*K),换热器板间流道内介质平均流速以0.3~0.6m/s 为宜,阻力以不大于100kPa 为宜。(参考《提高板式换热器效能的优化设计》雷新义山西太原市热力公司)。由公式1 可以看出,传热界面的导热系数与传热界面的壁厚成反比。SECESPOL 螺旋螺纹管换热器换热管束平均厚度为0.6mm,接近普通平板式换热器板片厚度0.8~1.2mm(化工设备设计全书·换热器设计P333),而传统管壳式换热器列管平均壁厚在2.0~2.5mm 之间(化工原理P277),螺旋板换热器板厚2~4mm(化工原理P272),在同等材质及工况下,Secespol螺旋螺纹管换热器换热管壁的导热系数是其它传统换热器的1.3~7 倍。
二、液体流动状态对传热系数的影响;
当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时,由于流体黏性的作用,使壁面附近的流体减速而形成流动边界层,边界层内存在速度梯度。当边界层内的流动处于滞流状态时,称为滞流边界层;当边界层内的流动发展为湍流时,称为湍流边界层。但是,即使是湍流边界层靠近壁面处仍有一薄层(滞流内层)存在,在此薄层内流体呈滞流流动。滞流内层和湍流主体之间称为缓冲层。由于滞流内层中流体分层运动,相邻层间没有流体的宏观运动,因此在垂直于流动方向上不存在热对流,该方向上的热传递仅为流体的热传导(实际上,在滞流流动时的传热总是要受到自然对流的影响,使传热加剧)。由于流体的导热系数较低,使滞流内层内的导热热阻很大,因此该层中温度差较大,即温度梯度较大。在湍流主体中,由于流体质点的剧烈混合并充满漩涡,因此湍流主体中温度差(温度梯度)极小,各处温度基本相同。在缓冲层区,热对流和热传导的作用大致相同,在该层内温度发生缓慢的变化。图1 表示冷热流体在壁面两侧的流动情况和与流体流动方向相垂直的某一截面上的流体温度分布情况。由上分析可知,对流传热是集热对流和热传导于一体
的综合现象,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滞流内层,因此,减薄滞流内层的厚度是强化对于多层平壁热传导的总推动力为各层温度差之和,即总温度差,总热阻为各层热阻之和(化工原理P209),导热速率计算公式为:
公式2Q= 公式3
其中:Q:导热速率,W;
ΔTi:编号为i 的间壁的两侧温差,℃;
Ri:编号为i 的间壁的热阻,℃/W,即:热阻= =
通过公式2 和公式3 可以看出,在同等工况下,即保持间壁两侧温差、换热面积、
材料导热系数等不变的前提下,导热速率与换热间壁壁厚及其两侧滞流内层厚度之和成反比,也就是说,若将换热间壁及其两侧滞流内层厚度同时减少一半,总导热速率则是原来的两倍。由于换热器内部介质流动状态复杂,无法采用公式准确计算滞流内层厚度与流速的关系,但是可以通过相关资料提供的经验公式进行类比推算。
参考上述资料,在同等工况下,介质流速u 对滞流边界层厚度δ的比例关系可以推算:δ∝ ,即边界层厚度平方与介质平均流速成反比。另外,上述公式是在平板换热壁面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估算的,而对于非平板换热壁面,如平板式换热器板片、螺纹换热管及波纹换热管等,换热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