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太平洋海表面温的季节内变率研究
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季节内变率研究
许园春 谭言科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摘要
文中利用1990~2006年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刊季节内振荡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1引言
热带大气ISO对全球的大气环流与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对ENSO的影响已得到证实。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也称ISO或MJO)与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SST ISO)是起相互调制作用的。Eric D. Maloney等指出:在东太平洋MJO 对流区存在SST ISO,并且该SST ISO提前该地区降水异常ISO 10天。并指出在ITCZ区域,海表面潜热通量的变化对与MJO有关的SST季节内振荡起重要作用。D. J. Bernie等指出:MJO确实是海气耦合的产物,或致少是被海气耦合调制的。Steve Woolnough等认为: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OLR与SST,纬向风应力,潜热通量,太阳短波辐射都着内在联系,且在西太平洋地区最为明显,其中OLR位相落后SST约10天,OLR与太阳短波辐射成正相关,OLR提前纬向风应力约5天,OLR落后潜热约5天。此外,有一部分学者做出的工作说明季节内时间尺度的海表温度异常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也是相当可观的。肖子牛,李崇银指出:全球大气对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月时间尺度正距平可以出现较长时间的遥响应。王铁、张立凤、张铭指出:冬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表水温月异常增暖能引起中太平洋信风带Walker环流的改变并激发出中高纬度30~50天的低频振荡;当该异常结束后,其后效仍会对我国的气候产生影响。
海表面温度的季节内振荡(SST ISO)对气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小波分析,EOF等方法,来揭示太平洋SST ISO的频谱、传播、时空分布等特征,并探讨SST ISO的成因与其对气候的影响。
2 资料与处理
2.1 SST资料
本文采用NOAA 最优插值周平均SST资料,范围为89.5oN ~ 89.5oS, 0.5oE ~ 359.5oE,水平分辨率为1o × 1o。
2.2 小波分析
小波分析是本文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小波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90年代不断完善并广泛应用于时间序列的诊断分析之中。Christopher Torrence 和 Gilbert P. Compo对这一方法给出了详细的介绍。本文Morlet子波作为变换函数。
2.3 季节内变化振荡的提取
本文取14~90天为周期的SST 振荡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对SST 振荡来说,SST的年(半年,季节)变化占有相当大的方差贡献,为了将季节内时间尺度的变化突出出来,有必要进行14~90天的带通滤波处理。滤去年变化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小波滤波方法较传统的滤波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滤去所有频率域中的“噪音”,可以用来提取具有较宽功率谱的单个事件和具有变化频率的多个事件,详见文献 [9]。
为研究方便,本文将14~90天分为8段分别研究其特点,14~20天为第一段,20~30天为第二段,30~40天为第威三段……,依次类推。
3 特征分析
3.1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率的时空特征
SST ISO(14~90天)的方差分布(图1)显示了SST ISO事件的总的空间分布情况,由图可见在赤道东太平洋方差最大,达0.4以上,说明该区域SST ISO最为活越。其次在北半球中纬度(40oN)中西太平洋,达0.2以上,及南半球中纬度(35oS)中东太平洋的,达0.15以上。
图1 SST ISO在太平洋地区的方差分布
通过对热带太平洋地区(100oE~80oW,,17WoE~105oW,0o~10oN之
图2 热带太平洋各段振荡周期功率分布图(超过95%信度检验)
图3 各周期段功率谱值的纬向平均(超过95%信度检验)
(横坐标上负值表示南纬)
图3是各周期段功率谱值热带地区的纬向平均值,周期为14~40天的振荡功率值较40天以上的振荡弱些,其中,14~20天周期振荡在南半球强于北半球,在南半球14oS附近oN附近,在赤道附近出现明显的峪值;周期为50~80天的振荡功率值最强,且50~80天周期的功率值随纬度的变化较为一致,呈现多峰结构,以4oS附近附近附近5oN;40~50天周期振荡最显著区主要分布在160oE,140oW,oW~110oW,0o~5oN为30~40天周期最显著,占总面积的5.0754 %;14~20天周期在115oW~95oW,10oS~20oS最为显著,占总面积的0.8621 % ;20~30天分布极少,占总面积的0.2155%;40~50天主要分布在160oE,15oN至145oW,15oS一线附近,其面积占总面积的8.3621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