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分解.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五行生克规律 木 水 金 土 火 生 生 生 生 生 克 克 克 克 克 生我者:母(木为火之母) 我生者:子(火为母之子) 克我者:所不胜 (土为木所不胜) 我克者:所胜 (木为土所胜) (四)五脏病理阐述 1.母子相及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 子病及母(子盗母气):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 2.相克传变 传其所胜:肝病传脾 传其所不胜:肝病传肺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补母泻子 (1)滋水涵木:滋肾阴养肝阴,适用于肾阴亏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2)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又称“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脾阳不振之证。 (3)培土生金:补脾气以益肺气,又称“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 (4)金水相生:养肺阴滋肾阴的方法。适用于肺阴虚日久致肾阴虚的肺肾阴虚证。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扶强抑弱 (1)抑木扶土:疏肝健脾。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的肝旺脾虚之证。 (2)培土制水:补肾或补脾以制约水湿泛滥。适用于脾虚不运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3)佐金平木:泻肝清肺。辅助肺金以制肝木的方法,即滋肺阴,肃肺气、抑肝火,适用于肝火犯肺证。 (4)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亏虚,心火亢盛的心肾不交之证。 1.根据中药性味与五脏对应关系指导临床用药 药青味酸多入肝,如青黛、乌梅 药赤味苦多入心,如朱砂、黄连。 药黄味甘多入脾,如黄精、红枣。 药白味辛多入肺,如白果、辛夷花。 药黑味咸多入肾,如玄参、熟地。 五、藏象学说 藏象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现象。 “象”是“藏”的外在反映,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故可“以象论藏”。 面色红润,脉搏和缓有力:心血充足 面色淡白,脉细无力:心血不足。 “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和病理学概念,是一个形态与功能的综合概念。 中医与西医的心肝脾肺肾名称虽然相同,但是生理和病理概念却不一样,所以,学习脏腑切忌以西证中,对号入座。 (一)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五脏的生理功能: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属阴 (1)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志。 (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 (3)脾主运化、升清、统血。脾喜燥恶湿 (4)肝主疏泄,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 (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2.六腑的生理功能: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属阳。 (1)胆主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 (2)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3)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4)大肠主变化传导。 (5)膀胱主尿液气化、排泄。 (6)三焦主持诸气,为水液运行道路。 3.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藏精气,属阴。 (1)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髓海 (2)女子胞:主月经、养育胎儿 (3)骨:身体支架,髓之府 (4)脉:血之府 (5)髓:充脑养骨化血 奇恒之府是指异于常脏和常腑的一类脏器。其形态似腑,功能似脏,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统称奇恆之府。 六腑 五体 五志 五官(窍) 五液 五华 五季 肝 胆 筋 怒 目 泪 爪 春 心 小肠 脉 喜 舌 汗 面 夏 脾 胃 肉 思 口 涎 唇 长夏 肺 大肠 皮 悲 鼻 涕 毛 秋 肾 膀胱 骨 恐 耳 唾 发 冬 4.五脏系统的对应关系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即“辨证求因”。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又叫“审因论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五、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结石 不内外因:外伤、虫兽、金刃、跌扑损伤 (一)六淫 1.六气: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气在以下情况时可发展为六淫: (1)六气太过或不及 (2)非其时有其气:《诸病源候论》说:“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 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 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体的适应能力 (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六气 的正常变化而发病,此时的六气也成了六淫。 2.六淫: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六淫致病具有以下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或两者同时受邪,都是从外感受,故又称 “外感六淫”。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六淫致病与季节气候有关。故又称“时令病”。如春季多温病,夏季

文档评论(0)

119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